组曲(suite)、套曲(Divertimento)
组曲是一种器乐套曲体裁。指由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而成的作品。
早期的古组曲一般包括4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近代组曲的各乐章可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以及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多种多样的曲式,有时也采用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代表人物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比才、爱德华·格里格。 代表作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法国组曲》、比才《卡门》组曲、格里格《培尔·金特》等。
早期发展
古组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配对的舞曲组合。16世纪,作曲家将2拍子与3拍子舞曲并置为一组,如帕凡-加利亚德舞曲,或者把三个或更多舞曲结合在一起。
巴洛克时期舞蹈
1600年以后,组曲朝着民族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德国音乐家弗洛贝格把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舞曲和17世纪中叶法国巴洛克风格结合起来,形成最早古组曲。德国的标准古组曲由阿兰曼德(德)-库朗特(法)-萨拉班德(西)-基格(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些其他舞曲(如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等)可以作为选择自由插入。德国组曲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的代表作有《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6首键盘《帕蒂塔》。在法国,典型的组曲没有固定形式,处于一种松散自由的状态,段落的数量不定。代表人物为弗朗索瓦·库泊兰。
除了键盘乐组曲外,巴洛克时期其他形式的组曲也很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4首《管弦乐组曲》、6首《大提琴组曲》以及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组曲和《烟火音乐》组曲。
古典主义时期
18世纪后半叶,随着古典主义时期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影响,古典组曲逐渐失去了巴洛克时期的繁荣,只有弗朗茨·约瑟夫·海顿和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写过一些组曲性作品,叫做“娱乐曲”、“小夜曲”等。
浪漫主义时期
随着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组曲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19世纪后期形成的新型组曲不再局限于舞曲,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比古典组曲更加广泛,被称为近代组曲。它既有选编于已经存在的歌剧、舞剧、话剧以及电影配乐,也有根据标题性内容,民间音乐或现实题材独立创作的。例如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根据歌剧创作的《卡门》组曲,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根据舞剧改编的《天鹅湖》组曲,爱德华·格里格根据话剧音乐改编而成的《培尔·金特》组曲。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产物,近代组曲常采用标题音乐的形式,多具有描写性质,各乐章间并非具有逻辑连续性,但统一于标题。近代组曲作为套曲形式的一种,结构宽松、自由,符合了浪漫主义自由奔放的特性。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20世纪
20世纪组曲的发展,顺应了作家们音乐观念的变化,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既有与传统相似的组曲,如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组曲《火鸟》、《春之祭》,也有选编于电影的组曲形式,如科普兰的《我们的城镇》《小红马》;还有吸收流行音乐特点的组曲,如拉索为布鲁斯乐队和交响乐队作的3首作品等。
结构特点
18世纪以前的古组曲通常以4首舞曲作为基本组成部分,这4首舞曲在速度和节奏上构成乐章之间的对比。所有舞曲用一个调性统一起来,不作调性对比。古组曲中的各种舞曲多采用古二部曲式。
在结构上,近代组曲的各乐章可采用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以及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等多种多样的曲式,有时也采用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代表人物
巴洛克时期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代表作:《法国组曲》《英国组曲》。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代表作:《水上音乐》《烟火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
乔治·比才
代表作:《卡门》组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代表作:《天鹅湖》组曲。
爱德华·格里格
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代表作:《图画展览会》。
20世纪
阿隆·科普兰
代表作:《我们的城镇》。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代表作:《火鸟》《春之祭》。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g0374dnpb9o.html
套曲(Divertimento)
套曲(Divertimento)包括若干乐曲组成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其中有主题的内在联系和联贯发展的关系。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舒伯特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等。一种独立曲风。现常指串烧(continuous mix),多用于电音串烧之后的歌路。代表作品 《美丽的磨坊女》等。
在戏曲中的含义
戏曲音乐名词。 乐曲结构名。 若干乐曲成套的组合。 中西音乐均有套曲形式, 但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 套曲是大型曲式的主要形式。 连曲体的套曲被称为套数。 即由同一宫调或同一笛式的若干曲牌相连成套, 有起有讫。 借用其它宫调的称为借宫或犯调。 南北曲分别组套, 但也另有南北合套形式。 散曲的套数又称散套。 板腔体的套数则被称为成套唱腔, 一般均为同一腔系的各种板式联缀组成。 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 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 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套曲:包含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曲或声乐曲。《奏鸣曲》、《交响曲》、《组曲》、《康塔塔》等均属之。
特点
传统套曲的显著特点是遵循节拍,速度上的散——慢——中——快——散, 构成渐层发展的结构模式。
曲式
联合两个以上具有统一艺术构思的对比乐章,即构成套曲曲式。这里,“统一艺术构思”表明各组成乐章间的联系;“对比”表明它们之间体裁性格的不同;“乐章”形式则表明它们各有完整的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应用在器乐中的套曲曲式主要类型有组曲、奏鸣曲和交响曲。应用于声乐中的套曲曲式主要类型有清唱剧、康塔塔和组歌等。就乐章间的组合原则来说,组曲(器乐的或声乐的)是建立在各乐章间对比并置的原则基础上的,乐章数目一般比较多。奏鸣曲和交响曲至少包括用奏鸣曲式写的某一乐章──通常多为第1乐章──在内的,并且具有内在发展逻辑的套曲曲式,通常包含3~4乐章。大型声乐套曲清唱剧和康塔塔大多包括以合唱为主及重唱、独唱等。
套曲曲式也可与一些独立的曲式相结合,形成混合套曲曲式。F.李斯特的《 b小调钢琴奏鸣曲》就是与奏鸣曲式相结合的单乐章混合套曲曲式。B.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2首)是自由处理的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的混合,它的各个插部也具有套曲曲式中各乐章对比并置的性质。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将一些有标题的单个曲牌或小曲连接在一起演奏或演唱的联曲,亦属套曲形式。但从乐曲大多短小而不能分开独立演出的情况来看,又更加接近对比集成曲式。这种联曲常采用一定速度或板式的对比组合原则,例如“散—慢—中—快—散”或“慢—中—快”等等。
套曲代表曲目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左权“大腔”,流行于左权一带。其曲调优美,结构严谨,形式完整。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
兴县“昆曲”,是当地俗称,并非戏曲形式的“昆曲”,是流传在兴县一带的一种民歌坐唱形式,内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
离石“弹唱”,流传在离石、中阳、柳林、方山一带的大型民间演唱,所唱曲调大都是明情小曲或当地小调。《审录》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调组成,内容是歌唱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要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
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总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今后它仍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随着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而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视频网址:https://v.qq.com/x/page/b01645s0ata.html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