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处,向内的自我经营之道
文丨刘岩 · 主播丨林霖
梁漱溟曾经说: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简单来说,前两种是向外的关系,后一种是向内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更多关注向外的关系。我们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争取稀缺有限的资源,规避潜在可能的风险。
凡此种种,无非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自己的人生,不管C位出道也好,底层逆袭也罢,目标是实现个人更高的存在价值。
然而,眼光总是向外,就容易忽略向内。不难发现,大多时候一个人的发展瓶颈还是受制于自身,当外部的世界与自己的内心格格不入,或现实与欲望之间存在巨大沟壑,Ta往往不易成功,也不可能快乐。
因此,如何向内,跟自己相处才是决定一个人快乐与成功与否的关键。
自处,就是处理跟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在自处时做什么、看什么、思什么,往往决定了Ta的做事风格、思维习惯、眼界高度和价值取向。
有质量的自处会积累实力,有深度的自处会激发思想,有原则的自处会彰显品性。
自处,不是简单独处时的修身自律,更多是你如何安置自己、对待自己以及观照自己。
01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一个哲学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们要处理与外部世界中人和物的关系,要遵循什么尺度?正如普罗泰戈拉的观点,这个尺度就来自于我们自身。
换句话说,我们要先确立与自己的关系,先有自处之道,才能树立处理外部关系的标尺。
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张网,自处之道可以具化为:我在这张网中现在居于什么位置,我要预想达到什么目标,我能采取什么行动?自处之道并非来自于外力强迫,而是自己慎思明辨的选择。
儒家曾对自处给出过这样一条参考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把自己管理好,然后维护好小家,最终才能实现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宏愿。
这其中的思想至少有三点可取之处:
首先,先立己才能立人。儒家强调“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其次,要循序渐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应“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最后,要遵循道德礼法。要“道之为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的自处之道强调先做好自我审视,合理自我安置;然后再从实干处入手,不要眼高手低;同时自始至终保持修为,不突破做人底线。
这样的自处之道于当今世界也尤为宝贵。浮躁之下,人们普遍看重名利急于成功,把成功简单归因于实力和运气,其实这两者背后的自处之道才是核心动因。
没有自处时的蛰伏、积蓄和守矩,实力就是无根之源,运气更是空想奢望。
屠呦呦是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作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获得如此殊荣正是因为她能心无旁骛地长期坐冷板凳。
屠呦呦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攻关,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这一严重危害健康的全球流行性疾病找到了克星,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不受外部名利干扰,以增进社会和全人类福祉为使命,寡言笃行,正道致远,这种自处之道才更值得标榜,获得成功更是实至名归。
02
自处也是人生境遇中的锚,锚定之后才能知道原点在哪里,又该去往何方。
人生难免身处顺境或者逆境。身处顺境时,别得意忘形,坚守初心和本真。
而当身处逆境,却往往是人生的大考,要么迎难而上,要么就此沉沦。
纳尔逊.曼德拉被尊称为“南非国父”。
在带领南非人民反抗种族隔离争取自由平等的漫长运动中,曼德拉曾在狱中服刑27年。盛年时期被批捕入狱,曼德拉曾无比的怨恨和愤怒,然而,仇恨的怒火并没有摧毁曼德拉的理智和理想。
他牢记使命,慢慢在艰苦磨难中平静下来,最终思索出以“和解”来替代“对抗”的和平自由之路。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南非以零流血牺牲以及生产力的平稳延续实现了和平和解。
曼德拉在罗本岛的囚室只有4.5平米,对于身高1.83米的曼德拉而言,转身都显局促。
但在这方寸之间,曼德拉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锻炼计划:每周一至周四早晨,在牢房原地跑445分钟,做1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50次下蹲。
同时,狱中的曼德拉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攻读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继而进修经济学和高级阿非利卡语。
幽闭而搓磨的牢狱生涯不仅没有摧毁曼德拉的意志,反而激发出无穷的政治智慧和勃发的生命力,而这正是源自于曼德拉自处时对自己的观照。
03
逆境之中的自处更需要自我观照。
自处时不忘调焦和转舵。身处逆境,最容易陷入自怨自艾、悲观绝望抑或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长期裹挟极易摧毁正常人的身心。
曼德拉做到了两点:调焦,从凝视黑暗转向寻找光明,哪怕只是微光;转舵,无法改变现状,就改变自身思考方式,换一条路试试。
通过调焦,曼德拉在枯燥苦闷的监牢中顽强保持着学习和锻炼的习惯,眼睛紧盯希望,从而自我放弃;通过转舵,曼德拉调整了思考方式,完成了从“暴力”到“非暴力”革命思想的转身。
当在一段下坡路上推动一辆车上坡,需要付出智慧和努力可想而知。正因为此,这种付出的回报也会更加闪亮。
把自处当作抛光和打磨。
司马迁写到: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这印证了诗圣杜甫那句名诗:文章憎命达。但只对了一半,并不是每个命厄之人都能做出好文章。做出文章与否在于能否在自处中将磨难转化为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往往是痛苦而孤寂的。
磨难时如何自处如何涅槃重生?这要经历残酷的自我蜕变上的觉醒和焦灼。要先舍得拔掉身上的刺,给柔软之处磨上老茧,把伤口结的疤当作徽章,才能长出新的铠甲,重新焕发出光彩。
人容易因为外界的刻薄而自暴自弃,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那种只会抱怨外部世界,自身从不进行抛光和打磨的人,将永远在现实中暗淡无光。
自处之道并没有严苛定义和完美模版。
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轨迹。但我们仍可以确定的是:
自处是锚,锚定我们才不至于随波逐流;
自处是灯塔,我们自己能够发光,外界才能惊喜于我们的存在;
我们追求什么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追求之路上我们与外界和自己的关系能够和谐圆融。
对自己更爱一些,还是对自己更狠一点,冷暖自知,悲喜自渡,你如何自处,决定权在于你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