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在做欲望的囚徒?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樊浩
寒风从西伯利亚呼啸而来,人们在天寒地冻中互相取暖,说熬过这个冬天就好了。
但是,金立手机及其创始人刘立荣的“冰河世纪”就没那么好过了。
金立手机破产,媒体大肆报道,追其根本原因,发现刘立荣嗜赌。
这随心所欲的背后,换来的是一生万劫不复。
说到底无非两点:一是太高估自己,二是太纵容自己。这一切足以让这个昔日的精英男光彩消失殆尽,随之深陷泥沼,再难自拔,他的悲情和自毁,让国民扼腕叹息。
内观己心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高飞的鸟,因贪恋“美食”而死;深水的鱼, 贪吃“芳饵”而亡。
诱惑是人生悲剧的导火索,飞鸟与游鱼因为食物的诱惑而死,人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走向堕落。人往往经不起各种诱惑,导致身败名裂。
外察世界
|
欲望不除就像飞蛾扑火,被烧死才了结。贪心不足像猩猩贪酒,非被鞭打流血才停止。
《尔雅·释虫》篇中记载了一种叫做“负版”的昆虫,无从考据,但到了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却发挥想象,描写了一种叫做“蝜蝂”的昆虫。
在柳宗元的笔下,蝜蝂被描述成一种可怜又可悲的昆虫。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也不容易散落下来。慢慢地,它背的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最终它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柳宗元借小虫蝜蝂言事,讽刺当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讽刺了那些一错再错、就是要往绝路上走的愚蠢的人。
所以古人悲愤地感叹道:
鱼吞饵,蛾扑火,未得而先丧其身。
猩醉体,蚊饱血,已得而随亡其躯。
鹚食鱼,蜂酿蜜,虽得而不享其利。
欲不除,似蛾扑灯,焚身乃止。
贪不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启迪多元思维
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克雷洛夫寓言》中记载了这样一则马和骑师的故事:
一名骑师驯服了一匹好马,他认为给这样的好马配上缰绳是多余的,于是有一天他骑马外出的时候就把马的缰绳解掉了。
失去缰绳约束的这匹马开始在原野上狂奔,而且当它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束缚的时候就变得越来越大胆,一路纵情狂奔。
这时候骑师尝试着想要控制住它却毫无办法,最终反而被摔下马来。而那匹马则一直往前横冲直撞,最后冲下悬崖,摔了个粉身碎骨。
这则寓言故事发人深省,恰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成功人士从“宝马良驹”到“脱缰野马”继而“身陷囹圄”的真实写照。
他们任由自己的欲望如同脱缰野马而不加控制,从而一步步堕入罪恶的深渊,以至于最终无法逃脱。
欲望的尽头是物质,理想的终极是精神。人应该多一点理想,少一点欲望。
当我们为理想而前行时,追逐社会的美好,心中充满喜乐;而沉沦于欲望时,就会深感迷茫和痛苦,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
如果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下去而不加以理性的约束,那么我们就会彻底沦为欲望的奴隶。
实际上,欲望如果不加节制,就变成了贪婪,而那些迷失自我的人却不知“贪”字近乎“贫”,“婪”字近乎“焚”。此时的欲望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还会役使我们陷入罪恶的泥潭。
正心正举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迟钝;厚重的味道,使人食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恣意放诞;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表面上看过去是满足了自己身体的需要,其实这种感官上的放纵,恰恰伤害了自己。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这种无味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无味,而是摆脱了感官利害后,一种精神境界上更高层次的体现,可谓“无味之味,是为至味”。
“淡泊”是一种高明的道家思想,《老子》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
老子的虚静观要求人们能恬淡虚静,摒弃心中的一切杂念,才能真正达到“涤除玄览”的心灵境界,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平淡。
唐代白居易更言,“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以期达到心无杂念、凝神安适的平淡的意境和超然世外、淡泊清雅的精神境界。
平淡是归于真挚的醇美,突显的是不限于眼前的渺小得失,而是一种长远而宽阔的内心境界,能帮助人们在现世的繁杂中恬淡空静,心物两忘,能使人们在尘世的纷扰中用一双清醒的眼睛洞察万物,览知宇宙。
拨迷见智
为人当有所限,有所畏,有所敬,才能有所作为。
开启自在之门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王阳明
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明白生命中要做出种种平衡取舍,才能在自思自悟中显露澄明。
人有了修为自己的心,才能克服一己之私。能够克服一己之私,才能真正成就自己。
对生命的滋养,归根结底是对身心状态的调节。
儒家常讲“中道”,体现在此处,就是将身心调至中和的状态。
克己,就是要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抑制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有意识地长期坚持自我克制,并且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中。
成己,即成就自己,宁静淡泊中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培养自己的德行,完成“自我实现”。
凡事可为而必不可逾度,懂得节制之道乃是大智慧,这样才能既随处丰盈,又随处轻盈,始终保持“洁净率真”的质地。
善于在寻常日子中发现和制造新鲜有趣的点,津津有味地做好每一件事,带着敬意对待生活,认真而用心地活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