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生气啦》④ | 太拿自己当回事,是一场灾难
领读 | 朱红 · 主播 | 阿成
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别生气啦》。
昨天我们了解了家庭是如何从温馨的港湾变成火药桶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父母的否定让孩子感到生存受到威胁;
另一个是父母过强的控制欲。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要找到生气背后被父母束缚着的内心世界;
对父母来说,则要放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有句话叫“距离产生美”,距离是否也能产生快乐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如何在距离中找到快乐。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与信息保持距离
都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距离不但能产生美,还能产生快乐。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与信息保持距离。
那么我们要与什么信息保持距离呢?
是手机上的短信吗,还是小区楼下公告栏里的通知?
我为你举两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不久前,某位X姓明星的事情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不少人因为对这位明星的态度不同而在网上争辩得焦头烂额。
可以说,有这位明星的地方,就会有战场。
提起他,总会有人的心情瞬间焦躁起来。
这位明星的故事只是众多网络信息扰乱人心情的冰山一角,但足以证明一点:
网络信息会扰乱人内心的平静。
再比如,你给男朋友发信息,结果他两小时都没回复你,此时你就要坐不住了。
反复推测他不回你消息的原因:
“难道他外面有人了?或是他在路上出事了?”
把自己搞得惴惴不安。
这种情况代表的就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与人交际时受到的信息干扰。
网络信息和人际交往信息基本上构成了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信息。
如果你要快乐,首先要做的,就是远离这些信息。
在小池龙之介眼中,人心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愤怒、悔恨、不安、迷茫,嫉妒等情绪。
佛教中把这一类烦乱的心理状态称为烦恼,烦恼的特征便是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还拿刚才给男朋友发信息的例子来说,当男友回信息迟了,这一信息就会在你的脑海中生成无数的附加信息。
比如,是不是我被讨厌了?
怎么现在还没回消息,真是没礼貌等等。
信息量越增加,就会越烦乱。
可是不巧的是,人大脑的初始设计,就是建立在信息量越大,越有利于生存这一理念上的。
所以,你的大脑不管你心情如何,会一直乐此不疲地把各种毫无意义的信息加入你的脑中,从而让你的心灵在杂乱无章的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我们此刻最应该做的,就是躲避这些无意义的信息,让心灵从诸多烦恼中解放出来。
与亲人保持距离
说完了与信息保持距离,我们再来聊一聊与亲人保持距离。
你可能会奇怪,亲人不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人吗?
为什么要与他们保持距离?
没错,我们一生中最爱的可能就是亲人。
但是如果亲人以爱之名来绑架你,那么这位亲人可能就要成为你的敌人了。
我们举个例子,有些家长喜欢用一句口头禅,叫做“我是为你好”。
剥夺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是为你好”;
破坏孩子的友谊,“我是为你好”;
控制孩子对人生的选择,“我是为你好”……
表面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
但实际上,却是用“我是为你好”来绑架孩子,用“利他”的伪装满足自己的愿望。
一旦对方不听从自己,家长就会生气。
所以,与亲人保持一点距离,抵制“为你好”的攻击,这样自己才会内心平静。
有的家长也许并不赞同小池龙之介的观点,他们会认为:
孩子太小,不多管一管,将来会走弯路的。
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每次你干涉孩子的时候,孩子是否如愿听从你的安排呢?
你是否为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埋下隐患了呢?
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有更好的相处方式。
小池龙之介举了一个漫画的例子,这本漫画叫做《无赖传·涯》,讲的是主人公,一位名叫涯的少年。
明明没有犯罪,却被警察当做杀人犯被逮捕。
警官意识到这位少年可能是无辜的,想要帮助他。
但是警官居高临下的说话方式,让少年拒绝了他的帮助。
于是警官放弃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少年坦白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警官背负了一大笔赌债,只有揭发真正的犯人,他才能还清欠款。
警官的真诚感动了少年,最终两人结成了同盟关系,寻找真正的罪犯。
家长也可以用警官的方式来表达想法。
比如,当你想让孩子收拾屋子,不要再说“我督促你做家务,是为你好”;
而要坦白自己的真实想法“你再不收拾你的屋子,我会很生气”。
坦率一点,也许比“为你好”的道德绑架更好。
与“理解”保持距离
小池龙之介曾举办过一场讲座,向市民们讲解佛教知识。
在讲座上,小池龙之介说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烦恼。
但是,在讲座之后的问答环节上,一位男性观众却说:
我从小就没期待过父母的认可,也不需要谁的理解,我不是这种娇气的人。
听完男观众的话,小池龙之介觉得这样的言论挺可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明显,这位男性听众说出这样的发言,目的就是想让在场的其他人理解他不是这种娇气的人,这不恰恰是在渴望别人的理解吗?
由此可见,这种想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愿望,在我们的心中是多么根深蒂固。
那么,为什么人会渴望被理解呢?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别人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己,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别人所接受,或产生一种心安的感觉。
但是如果我们过于追求被理解,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你可以想一想生活中那些喜欢表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的人。
这样的人潜意识里希望所有人都能懂自己,但实际上,他却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喋喋不休,惹人厌烦,让别人对他更加敬而远之。
而当他发现对方完全不理解自己,心里就会非常生气。
这样一来,即使别人想要理解你,试着来问这件事,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你也会给出否定的回答,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不仅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还会让他人避之不及。
所以,不要对别人理解你抱有太多要求。
顺其自然,少说一些废话,反而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
今日共读《别生气啦》▼
【结语】
今天我们讲了获得快乐的三种方法。
分别是与信息保持距离、与亲人保持距离、与理解保持距离。
下次课我们将会讲解嫉妒这一心理特征。
为什么很多人对嫉妒避而不谈?
如何才能化解我们心中的嫉妒呢?
【今日话题】
你是否有被信息、亲人,或是渴望被理解的念头干扰过?
快在留言区和十点君分享你的故事吧。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们明天见,晚安!
-领读-
朱红:多平台签约作者,大语文导师,出版图书《愿你不争不抢,却有岁月打赏》
-主播-
阿成,十点签约主播。电台播音员。公众号:啊橙子。新浪微博@阿成Alan。
-声明-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wangweiwei225进行删除。
版权
实习编辑:小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