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山: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方】精

1、基础方

组方:生黄芪30~50g、怀山药15g,炒苍术15g,润玄参30g,紫丹参30g,粉葛根15g,大熟地10g,山茱萸10g,肉桂1~3g。水煎服,每日1剂。适应证: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均可选用。

2、对药分析

○生黄芪、怀山药

黄芪甘温,皮黄内白,质轻升浮,生品入药,升发之性为最,功专升阳举陷,温分肉、实腠理、补肺气、泻阴火,炙后入药,功擅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利水消肿、生肌长肉、内托排脓。

山药甘平,鲜品质润液浓,不热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以补脾胃、助消化,补中气、益气力,温分肉、润皮腠,炒黄入药,尚有人参之功,为补益之佳品。

○炒苍术、润玄参

苍术辛、苦、性温,辛温升散,苦温燥湿,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升阳散郁,敛脾精、止漏浊。

玄参咸寒,质润多液,色黑走肾,泻浮游之火,既能滋阴降火、泻火解毒,又能软坚散结,清利咽喉。

苍术突出一个“燥”字,玄参侧出一个“润”字。

○紫丹参、粉葛根

丹参苦寒,色赤入走血分,既能活血化瘀,祛瘀生新,又能凉血消痈,镇静安神,降低血糖。

葛根甘平,轻扬升散,既能发表散邪,解肌退热,疏通足太阳膀胱经经气,改善气血循环,还能扩张脑、心血管,改善脑、心血循环,降低血糖。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活血化瘀,去瘀生新,降低血糖之力益彰。

○大熟地、山茱萸
熟地甘温,味厚气薄,为补血生精,滋阴补肾,增强肾的活力;山茱萸酸温,温而不燥,补益肝肾,收敛元气,振奋精神,固涩防脱。

熟地以补肾填精为主,山茱萸以敛精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敛,强阴益精,秘摄下元,善治糖尿病甚妙。

3、配伍加减

  • 尿糖不降,津伤口渴,加天花粉15 g~30 g,乌梅10 g;
  • 血糖持续不降,加知母10 g~15 g,生石膏30g~50g;
  • 饥饿感明显,甚至不能忍耐者,加玉竹15g、大熟地30g;
  • 烘热阵作者,加黄芩10g,黄连5g;
  • 上身燥热,下肢发凉者,加黄连5g,桂枝10g;
  • 尿酮体阳性者,加黄芩10g、黄连10g、茯苓15g;
  • 夜尿频数者,加枸杞子10g,川续断15g;
  • 小便失控者,加生白果10 g,炒枳壳15g;
  • 大便干燥,排之不易者,加当归15g,生白芍30g,或加何首乌、女贞子各15g;
  • 皮肤瘙痒者,加白蒺藜10 g,地肤子15g;
  • 妇女前阴瘙痒者,加知母10g,黄柏10g;
  • 下肢水肿者,加防己10g、茯苓15g;或加萆薢、石韦各15g;
  • 失眠,加白蒺藜10g,首乌藤15g~30g;
  • 腰痛,加川续断15g,桑寄生25g;
  • 两膝酸软无力者,加千年健、金毛狗脊各15g,或加生黄芪30g、仙茅10g~15 g;
  • 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20g,鸡血藤30g;
  • 视物模糊不清者,加川芎10g,白芷10g,菊花10g;
  • 性功能减退、阳痿者,加仙茅10g,仙灵脾10g。
4、组方规律
○辨证用药
吕老师在治疗糖尿病时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在确立大法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治疗方法。这样的方法,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病因、病位、病机特点及治疗重点,对遣药组方的指导比较具体,同时法和方药有机结合。如津伤口渴,加天花粉15g~30g,乌梅10g。吕老师治病不仅坚持以对药配伍治病,而且提倡对药运用的灵活性,密切联系实际,灵活变通,要求药与证合,方与法合,药与方合,才能切中病机。药随病转移,方随证增减。
○辨病用药
吕老师治病常常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除按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外,还根据中医病名及西医病名用药。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持续不降,加知母10~15g,生石膏30~50g;尿酮体阳性者,加黄芩10g,黄连10g,茯苓15g;皮肤瘙痒者,加白蒺藜10g,地肤子15g;不寐加松仁、远志、枣仁等。
○重视阴阳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吕老师把阴阳学说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指导组方。黄芪以补脾阳为主,山药以补脾阴为要。二药参合,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奏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消除尿糖之功益彰。阴主静,无力自动,必须凭借阳动之力,使阳行阴间,阴阳相生相化。若阳药多而阴药少,则濡润不足而燥热有余,病人服药后很不舒服。如玄参与苍术二药参合,以玄参之润制苍术之燥,又以苍术之燥制玄参之腻,互制其短而展长,其收建中宫、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降低血糖之效益彰。
吕老师遣药组方,不仅考虑到阴阳对立,还以阴阳统一的观点组方,重视阴阳互根。对阴虚患者用药必在大补气血阴液的基础上,加一二味补阳药,且用量少,如肉桂1~3g,仙灵脾9g

如张介宾《景岳全书》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加少量补阳药,以阳中求阴来治疗糖尿病病人。

本文选自: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第13卷第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