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这么虚荣?」「谢谢夸奖!」
爱、恨、骄傲、厌恶、妒忌、喜悦、悲伤,这些情感都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
虚荣心也属于人的情感之一,它同样与我们一生的各种酸甜苦辣、坎坷经历联系在一起。
那么,虚荣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虚荣心是一种社会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是在一种社会群体关系中,针对某个对象才会产生。如果没有另一个人的比较及配合,虚荣心就不会产生。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虚荣」一词,最早见于柳宗元诗「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从传统意义上理解它的意思是「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誉」。既然是虚假的,自然就是不好的。
老子有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财富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重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
《道德经》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我们的反思,难道我们真的要用我们宝贵的生命去追逐那些名利、成为名利的奴隶?或许,这些名利会让我们有面子,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这仅是表面的满足罢了,事实上,那时候的我们内心是寂寞、空虚的。当然并不是说,我们绝对不能去追求名利,而是说需要适度。
在《权子·顾惜》中有一个「孔雀爱尾」的故事:
一只雄孔雀的长尾闪耀着金黄及青翠的颜色,简直美丽至极,任何画家都难以用色彩描绘出这只美轮美奂的动物。可是这只雄孔雀生性嫉妒,看见穿着鲜艳的人就会追啄他们。雄孔雀还很爱惜自己的尾巴,在山野栖息的时候,总要先选择搁置尾巴的地方才放心安身。
有一天下起了雨,打湿了它的尾巴,不巧的是捕鸟人就要到来,可是它还是只顾珍惜地看着自己美丽的长尾,不肯立即飞走,终于被捉住了。
故事隐喻人们为了没有意义的美好理想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及自由,最后是会很悲催的。如果把对毫无价值的东西追求发展为美好的愿望,虚荣心便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虚荣心就表现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常常使人做出没有理智、不成熟的行为。
老子又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眼里只有自己的人不能明辨事理,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显不出功劳,自高自大的人不可能长久。
人不能太过虚荣、太过张扬、太过妄自尊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虚荣心日益增强,我们虽然身处闹市,无法抛弃浮华,但却不能丢掉一颗「明净」的内心。
启迪多元思维
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虚荣心不好的一面,可是当我们进一步去梳理分析虚荣心特质的时候,发现虚荣心还有另一面。
虚荣心可以帮助人们提前习惯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为此而努力奋斗。
心理学家曾经对一些运动员做过实验。他们把运动员分成两组,一组让他们每天无所事事地闲逛,另一组则让他们每天有意识地构想自己进行锻炼并且获得名次的虚荣(假)场景。
一个月以后,他们分别对这些运动员进行了体能测验。结果发现,那些每天闲逛的运动员体能下降得非常厉害,而那些在头脑中进行「锻炼」的运动员,体能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最终心理学家们发现:在大脑中提前进行一些构想,特别是正面构想,对于自我是一个正向的心理暗示,能够促使自己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通常人们说的「吸引力法则」的关键。只要你希望,而且你相信自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最后你就会变成一个那样的人。
所以,虚荣心其实也可以成为对自己的一种推动力。
大多数人认为,人们沉浸在自我构建的虚假环境中,会引起很多的心理问题。但是事实上,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不是「环境」,而是「沉浸」。换句话说,只有那些误把虚假当真实、一门心思闷在其中不出来的人,才会引起心理问题。
正心正举
虚荣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凡事过犹不及,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平衡点)。
虚荣心的好处是:里面隐藏着明确的物质或者精神目标,容易形成鞭策自己向上向前的动力。
◆虚荣心的正面意义实际上是对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及期待。
◆虚荣心是社会角色比较的一部分,一方面驱使个体发奋努力,另一方面使 得社会思想更加趋于同一化。
虚荣心的坏处是:虚荣心过于强烈时可能会扭曲人格,对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的极度向往也许会使人做出损人利己的勾当,迷失了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的欲望暂时没有得到满足时也许会很气馁甚至会产生沮丧的情绪。
◆人们通过贬低别人来潜在的衬托自己,努力使自己比别人强,强过之后,在与别人的差距中获得愉悦及满足感;假如受条件所限,无法使自己比别人强时,就会在与别人的差距中感受到痛苦,这就是病入膏肓的虚荣心。
拨迷见智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所以,我们需要克服过度的虚荣心。
开启自在之门
屈原《九章·抽思》有云:「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
意思是(自身的)美德无法向他人索取,(远播的)美名不可能是虚假造作。
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内心修养是遏制虚荣的磐石。有了这块磐石,我们就能正视自己,用强大的定力控制自己虚荣心的泛滥,做到不被外物所迷惑。所以,增强自己本身的道德修养是很重要的。
对荣誉要有正确的认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基础是自己有所作为,而并非弄虚作假、无所作为,否则,即使眼下得到尊重,终有一天也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来。
◇深刻认识到过度的虚荣心带来的危害,正确地认识虚荣心。人人都有自尊心,但不能为了过度地维护自己的自尊而变得虚荣,虚荣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所以一定要深刻了认识到务必消除这种心理。
◇认真评估自己的特长,充分了解自己真正的实力,不要因为盲目的竞争及攀比,给自己带来挫败感,从而产生虚荣心理。
◇调整好自身心态,从容坦然面对得失。当得失心太重的时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得心理扭曲。人起码要正直、诚实,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来换取片刻的虚荣心。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我们无愧于心、心静如水之时,就能够克服过度的虚荣心,让内心变得幸福、快乐起来。
Q:「你怎么这么虚荣?」「谢谢夸奖!」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