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道健康日 | 警惕大肠息肉
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注意身体健康。
一、什么是大肠息肉?
当出现黑便,便中带血,腹泻,便秘等症状时,可能是您的肠道长了息肉。大肠息肉就是大肠黏膜突出到肠腔突出的赘生物,一般是良性肿瘤,但在活检病理出来前,都是性质待明确。息肉有很多分类,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之分,有的有蒂,有的无蒂。有的单发,有的多发。其中病理分类:
(一)腺瘤性息肉
1.管状腺瘤(癌变率5%)
2. 绒毛状腺瘤(癌变率50%以上)
3.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非肿瘤性息肉
1.幼年息肉
2.错构瘤息肉
3.黑斑息肉
(三)炎性息肉(部分可癌变)
(四)增生性息肉
当息肉数量超过100枚,就可以称之息肉病,例如家族性息肉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癌变率最高可达80%。
二、什么因素导致大肠息肉?
1.年龄、饮食、生活习惯: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常规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吸烟与腺瘤样息肉关系密切。
2.炎症刺激: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炎性息肉。
3.遗传因素:例如:家族性息肉病。一般直系亲属有相关多发息肉疾病的,建议其也定期肠镜筛查。
4.其它因素:肥胖、免疫功能低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息肉的发生率均高于普通人群。
三、如何检查?
一般是钡餐或是肠镜检查,现在肠镜检查最常应用。
四、大肠息肉有什么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甚至大量出血;继发感染可出现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腹泻,也可有息肉脱出肛门,有些会出现腹痛,甚至肠套叠和肠梗阻症状。
当然也不是说出现上述症状你就一定是大肠长息肉了,也可能是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甚至是大肠癌,这样就需要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诊断和治疗。
五、大肠息肉如何治疗?
(一)内镜治疗。
包括高频电切除、微波治疗和激光治疗等。内窥镜治疗较为安全,创伤小,适用于较小且未癌变的息肉。
(二)外科治疗。
1.对于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
2.腺瘤较大,内镜下无法切除或风险较高;
3.腺瘤呈广基型,内镜下切除风险较高;
4.腺瘤数量较多,且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内窥镜下无法完全切除的。
(三)大肠息肉预后: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后容易复发,需要根据病理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
1.定期复查:根据病理、息肉数量、切除情况、遗传情况等因素来决定随访时间。
2.改善饮食:禁辛辣、油炸、肥腻、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戒烟戒酒。
3.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控制体重。
4.保持良好心情。
【本期专家】
孙浩,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沈阳市老年病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沈阳胃肠外科及胸外科分会委员。从事普外科及肿瘤外科近30年,擅长各种普外科及各种恶性肿瘤相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