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事中,“祭”和“奠”有什么区别?在葬礼上该怎么使用?
夏朝开启了华夏4000多年的朝代史,商朝将文明史推向了第一个高潮,而周代则开始了“礼制”,可以说从“五礼”体系建立之后,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事无巨细都要遵守礼法的规定。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最具有庄严肃穆之感的就是“凶礼”, 可见凶礼乃是和凶、丧、灾难有关的礼节。民间常说“祭奠”,两者有什么区别?为何葬礼中用奠而不用祭字?虽然祭、奠二字在词义中有相同之处,但其内在涵义和使用场所、对象,却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祭”字古义“祭”字最早出现于商代甲骨文,从这个字的字形上来看,就像一个人手持酒肉在供奉神主。故《说文解字》有云:“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由于商周时期的人十分敬畏鬼神,所以用“祭”的方式,杀牲供奉鬼神以表达敬畏之意。按照《说文》的解释来看,“祭”字有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举行祭祀仪式的涵义。同时也有崇敬、祈求保佑的内涵,这其实也是“祭”的本义。后来逐渐演变为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例如,祭祀先人、诸神等,在这两种情况下“祭”读“jì”。《孝经·士章》疏中云:“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可见“祭”字主要用于祭祀或供奉鬼神及先人,属于一种礼仪和仪式。
第二、“奠”字涵义“奠”也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按照出土的甲骨上所描绘的字形来看,“奠”的古字好像是把一坛酒放在祭坛上。其本义为置放祭品来祭祀死者,后来多引申为放置、安放、确立、建立,这个字同时也表示用酒祭祀。“奠”字上半部分是“酉”字,而“酉”字的就像一个酒坛,下部的“一”字则代表地面,寓意将酒坛置放于地面上,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设酒食以祭祀死者或鬼神。专家认为这个字是古人在建筑开工时,用酒祭土地神的一种仪式,这和现代词语“奠基”吻合。
第三、祭、奠有啥区别参加过葬礼的人都应该知道,无论是死者的棺材还是花圈上,都会写着一个大大的“奠”字。既然祭、奠都有祭祀、祭奠、供奉之意,为啥用奠不用祭呢?这就涉及到了二者的本质却别。但在翻阅现在的汉语字典、词典的时候,却发现祭、奠的意思大同小异。都有用祭品向死者致祭、向鬼神献上祭品的涵义,既然是这样祭、奠可否随便用呢?很显然这种说法和做法都不对,只能用奠而不能用祭。
刘熙《释名》中《释丧制》一节中写道:“丧祭曰奠。奠,停也。”按照他的说来看“丧祭”,应该是指葬前之祭。而葬后之祭则就不叫做丧祭,而应该叫做“吉祭”。郑玄在注《周礼·地官·牛人》中也曾说道:“丧所荐馈(按:荐谓进献主食,馈谓进献副食)曰奠。”而贾公彦进则说:“丧中自未葬以前无尸,饮食直(按:仅仅之意)奠停于神前,故谓之奠。”虽然看起来晦涩难懂,但却让祭、奠二字的区别更加清晰了,《礼记·檀弓下》架子啊:“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颖达疏云:“奠,谓始死至葬之时祭名。以其时无尸,奠置于地,故谓之奠也。”
表达了 死者尚未下葬之前就是“奠”的涵义,无独有偶李如圭在《仪礼集释》中云:“自始死至葬之祭曰奠。不立尸,奠置之而已。”很显然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在死者去世当天奠后才能祭。而清儒万斯大《仪礼商》则解释为:“未葬之前,有奠无祭。葬之日,以虞易奠,谓之丧祭。终虞之明日,卒哭有祭,乃谓之吉祭。”。这说明祭、奠的却别就在于,奠是死者尚未下葬之前的祭祀,而祭则是死者下葬之后的祭祀,二者的却别还有祭的时间更为长久。
结 语我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讲究依礼办事,无论是天子登基还是婚丧嫁娶,都应该依照“五礼”中规定的礼节操办。时至今日“五礼”虽然名存实亡,但是民间尊礼之风依然未减,尤其是在葬礼、丧礼方面,更是特别在意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