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七根火柴”

文:刘勇琳  聂传安


这段时间推出的文章似乎前后相因、骨肉相连。前天推出黎彦儒对着饮料思考“大人为何不爱喝饮料”的原因,昨日就有陆育恒通过实践求证,对黎同学的说法产生质疑。

而说到求证,马上又想到18班刘勇琳对《七根火柴》相关资料的精彩的求证过程。而这篇文章教材中并没有,他们之所以知道,应该还是因为我那次讲“细节真实”时曾以此文为例。

化学课上,同学们制取了Co2,在此过程中,需要自己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由是,“机灵”的谭凯元成功顺手牵羊——得到了一盒火柴。(惭愧,类似的事儿我在初中做化学试验时也干过……)

回到教室,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看,七根火柴。”我机灵一动——拿出我的团员证,把它当作“党证”,再由谭凯元将火柴摆好。可是,还缺了一个纸包。于是,叶珍愉贡献了一张白纸,以包裹住这珍贵的火柴与“党证”。(火柴,党证,纸包。难为这些孩子对老师所说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楚)

兴冲冲地,几人奔上三楼,将纸包呈给老聂。老聂先是奇怪“此为何物”,然后淡定打开,用鼻子上架的眼镜仔细打量着,最后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考证的可贵之处,并鼓励我们进行思考。(学生止于复制文中道具,而老师则想让这一可爱行为变得更有意义)

站在办公室,我当即决定,这个周末我要好好考证一下。(正是老师之意)

回家路上,我向老妈借来手机,在万能度娘上进行寻找。可怎么也没有找到老聂所说的当年党证的模样。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起假期时到延安游玩时参观的杨家岭。记得在那里陈列了许多展品,兴许会有一二蛛丝马迹(在那里,我清空凑巧遇到了同班同学陈立果,真是莫大的缘分)。(开始探索之旅)

回到家,打开电脑搜索时,恰好发现网上有朱德同学在30年代的党证史料的链接。我连忙点开,却发现要登录网站。我想,这个网站看上去十分正规,应该不存泄密风险之云云。于是,怀着欣喜敲击链接,赶紧输入QQ号登录,页面中心的一行字把我吓了一跳:

“史料共2张,一页0.5元,购买后可自己浏览。”(这可是在卖史料啊)

唉,出于铁公鸡的“能省就省”心理,我又乘上探索之舟,在茫茫网络之海穿行。所幸,在几分钟的寻找下,照片被我收入囊中。(铁公鸡也能有收获)

勇琳所搜:这是朱德同志在红军时期使用的党证,1933年7月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队签发。党证长10.1厘米、宽6.5厘米,竖开本,黑色铅字印刷。党证为001128号。党证上详细地填写着朱德的姓名、籍贯、年龄、职业、社会出身、入党年月等重要项目。

紧接着,我又用百度百科搜索《七根火柴》,将原文录入文档,这一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故事原型郑金煜,他是1932年加入红军,1934年入党,这使我更加肯定党证的样式。(这孩子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汇总一处,一起给了我。这个原型人物我也仔细看了)

顺藤摸瓜,通过热心网友在网上回答他人问题的答案,我明白这个故事大概发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村落——姜冬村,并且通过一个骑行老人的公众号,明白在这附近是“巴西会议”的召开处,并且有一个手拿火柴的雕像矗立。(“巴西会议”的“巴”,是“巴山楚水”的“巴”)

勇琳所搜:“七根火柴”故事发生的地点姜冬村在卫星地图上的位置

勇琳所搜:现在的姜冬村

这启示我将探索进行到底——探索火柴的样式。但是不太走运,我没能找到火柴的模样,只找到了一个自20年代称霸市场的“火柴大王”——刘鸿生。于是,姑且猜作火柴是他们公司的杰作。(我猜想,在那种情况下,无名战士手中应该只有七根火柴,而没有火柴盒)

勇琳所搜:当时火柴样式

查到这里,我又仔细想想还有哪些细节,忽然想起无名战士应该穿着什么样的军服呢?(这丫头心细)

兢兢业业探索,我才发现,原来红军在1929年3月打下福建长汀之前并没有统一的军装,在那之后才设计了一套衣服,并且衣领有特殊的黑色方形标志,是为了愐怀列宁的。(我猜无名战士的衣服经过长征,不一定就与红军正规的军服同式)

勇琳所搜:当时红军军服样式

时间不经意过了两个多小时,心神疲惫,却又是一种求知后满满的获得感与满足感。(这正是劳作后的美好的感觉)

勇琳的探索,并没有去考证老师所说的细节真实问题,而是主要再现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党证、火柴、军服的样式,主角的原型、故事发生地等,这些探索对于理解文章有直观的帮助。对于初次进行这类求索的孩子来说,这一过程时时柳暗花明,充满辛苦与惊喜。

记得我在她周记本上大大地批着一行字:“真好,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