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临三年,群起而攻之 | 一周热点
翟天临,山东青岛人士。天临乃一介戏子,于精钻演技之余拜于京师戏剧学院门下,状似好读书,文理皆善之。著文写作数余篇,立好学之人设于圈内,博众人之欢喜。时人闻之久矣,皆叹其乃戏界清流,术业有专攻。己亥年二月,天临喜好者于直播中谈“知网”一词,天临迷惑之,遂问何为知网?众人大惊之,诧道临乃京师戏剧学院硕士,却不晓知网为何物,如此硕士,恐大有蹊跷,其中水份几何,为所知也。故上讯下访,终日奔走相告,倾舆论之力,终揭天临造假之实。原天临并非好学,所作之文皆非出自其手,皆因虚妄名利而请他人代笔之,造假之。闻此上大怒,遂命彻查此事,且余后所有著文立作者,必经二审三辩。天临一人之造假致使学术业为整清誉而行苛刻之规,无数学子感怀天临害人害己,为念己悲惨境遇,己亥年亦被称为天临元年。往后数载,天临皆背负万千学子之骂名,胆战而活,不敢妄言。但学子则发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派学术盛世之像,后世称其为天临之治。天临三年春,又逢学子痛骂天临之时,天临于微博发言道:众生可骂我,我亦无所怨,如若能结其心头之困,此乃我价值之所在。此番言论之故作姿态、之不要脸堪称一绝,众学子群起而攻之,送其上热搜,控其微博评,以表怒气,以儆效尤。前几天深夜里,一句「我还在为了论文而熬夜,翟天临居然发微博了」在不少熬红了眼的毕业生群体里快速传播开,以至于这群被毕业论文折磨的体无完肤的年轻人不约而同的冲进了翟天临的微博并发泄了一番自己的愤怒。毕业季,逢人打招呼都是「论文改完了吗?」或者「今天你问候翟天临」了吗?翟天临变成了一年一次的季节限定,也成了特定群体里具有符号意义的社交货币——但凡看见「翟天临」三个字,大家只需一个点赞或者相视一笑,便比任何的语言符号都能感受到对方言辞间的心酸苦楚,也更能从翟天临三个字中寻找到统一的身份认同感,搭建起具有一致性的社会关系。翟天临现象,正是今日「社会货币」符号化的具体体现。沃顿商学院的营销学教授Jonah Berger在《疯传》一书中提出了「社交货币」的概念,他认为社交货币是用来衡量用户分享相关内容的倾向性问题——就像人们使用货币能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简单来说,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出场价值,凡是能买到别人的关注、评论、赞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社交货币。过去的社交货币可能是精心拍摄的照片、不经意漏出的富裕、美貌的皮囊,而认真经营的社交媒体自我表演;而当下,在社交媒体愈发的渗透于我们生活之琐碎中时,社交货币正在逐渐变成更有时效性、贴近性和隐喻性的内容。变成了过去一周里的毕业生对翟天临的怒骂、变成了网易云的颜色性格测试、变成了南京新街口惨案里疯狂转发的一堆小视频...
最近有一档以尴尬出名的综艺节目叫《五十里桃花坞》,节目中巧妙的应用了《乌合之众》作者勒庞的:“人在群体中,会释放出更多的本能”来分析为何会出现各种弥漫在空气里的尴尬。今天这句话放在翟天临的微博里也一样合适:当我们对翟博士同仇敌忾之时,我们正在将自身「群体化」,将翟天临「符号化」。首先,翟天临和毕业生正在“天临三年”这类娱乐化的话语体系里,被逐渐结构成了符号化、扁平化的两个对立群体。以翟天临为代表的是被教育资源倾斜、在学术里浑水摸鱼、作为既得利益者和罪魁祸首毫无反省之意反而故作姿态的社会特权阶层形象;而以广大毕业生为代表的是不得不十年苦读,不得不兢兢业业熬夜脱发以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的弱势学生形象——在特权和弱势平民阶层的对立话语里,在对翟天临的嘲讽和作为社交货币的问候里,翟天临变成了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活靶子,以至于这件事背后有个关键问题被轻而易举的忽视了:写出一篇合格的、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重复率不高的论文本就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应尽之责。当下的不少跟风的、戏谑化的翟天临言论里其实存在着一条明显不正确的逻辑,即原本大家的毕业论文要求都不高,在偶尔水一水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里也就得过且过。但翟天临让论文不再得过且过,让浑水摸鱼的毕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翟天临有错。但实际上,翟天临错不在让审查制度变得严格,而是错在自身的学术不端败坏学术风气。翟天临这次的发的微博,所谓有怨有气就都来骂我,其实就是曲解了自己的错误,误把自己当作毕业生们论文无法完成的出气筒,殊不知自己错在本就不端正,现在更不端正的态度。就像知著网在评翟天临时写的那样:上万反对翟天临的意见不仅无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催化出了一条条偷换概念、避重就轻的回复。某种意义上,这比翟天临单纯的犯错还要影响恶劣,因为这是错而不自知,是借错误赚流量、造话题,并顺势压制其他用户话语权的故意行径。而符号化和娱乐化此类行径,只会让翟天临变本加厉,甚至觉得自己对教育改革做出的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其次,翟天临的符号化背后是结构化的学术矛盾。要求较低的重复率、提高论文审查要求,进行校外盲审,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知网垄断了的高昂查重费用和不应当被判定为重复的部分引用:这些所暴露的,都是追求学术公正的严格规章与现行的部分审核制度灵活度不够之间的矛盾。对翟天临的怒气里,我们能看到很多人抱怨查重费用的昂贵,硕博论文一次近500的费用是不少学生群体难以负担的高昂价格,同时更低的重复率意味着学生难免需要进行不止一次的查重才能在最后抽查的时候顺利通过。所以在追求严格的学术之时,高校与教育部门也应当配合着优化查重系统,才能既做到正学风,又做到平民怨。📎 相关知识点链接:符号互动理论、圈层传播、娱乐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娱乐至死;以及本段观点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论点展开。这次的性格测试,似乎是网易云沉寂后的一次小规模爆发。网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各类爆款的创造者,早期各种在朋友圈疯转的哲学气质、音乐气质等性格测试、后来的网易云乐评车厢乃至这两年人人熟知的网抑云,似乎「网易云」始终和情绪、传播与社交捆绑在一起。一方面是不得不提到的市场竞争。音乐拼的是版权,腾讯背靠索尼与腾讯视频的综艺电视剧,几乎垄断了市面上百分之七十的流行音乐版权,对此网易云在版权上无法与腾讯抗衡,只能另辟蹊径摸索了一条以「云村」为基础的社交话发展路径,以保证用户的粘性——而情绪,则是粘性的重要基石。同时,情绪也和音乐本身的独特性密不可分。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留有一句名言:「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认为跳舞的人都疯了」。音乐是一种情绪的语言,往往能够在一定情境引起人的强烈共鸣。而正是于此,网易云音乐的本质并非单纯的音乐播放器,而是以音乐作为媒介的社区。在强大的大数据算法下,一种新的,由音乐而开始的联系正在连接,这样的联系,让用户更愿意在音乐作品下进行交流分享。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却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可以说,网易云的音乐互动带来了弱连接,而网易云的性格测试,正在把弱连接变成强链接——关系的闭环形成,个人的表演与社交货币在期间交流和置换。我们都已经很成熟了,应该已经不会盲目的相信性格测试了,但虽说如此却总也忍不住去转发性格测试,归根结底也是对结果中所描述的那个「自我」的向往。比如我的性格测试出来是金色,什么「夏日初生的太阳」「永远努力永远可靠」「极具天赋人群中的焦点」——这些词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客我」和「镜中我」里那个他人凝视下的自我,且是一种极度美化过的自我。一方面满足了个人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也希望皆这些美好的词句来塑造真实社会里他者对我的认知。这是这类性格测试每次都会在朋友圈引起大规模转发的内在动因:曾经的你最适合的职业、你的哲学气质和你的性格颜色,都如出一辙。这时,原本由音乐所带来的弱连接,就会通过网易云的一则测试和一张分享到朋友圈的图片而变成社交媒体里的自我表演,而变成一次将弱连接转化为强链接的途径。想象一下,本来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为同样都是金色的性格,而在一个相互的点赞里,悄悄地建立起了暧昧的联系。这在无形中,提升的是用户对网易云的归属感、依赖感、信赖感和粘性:这个app懂我,这个app还帮我找朋友。📎 相关知识点链接:主我与客我、强连接与弱连接的转化、社交资本、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策略。昨夜南京新街口一人驾车捅人并连撞数人的恶性伤害事件发生的同时,无数的现场小视频随着社交网络流动在很多人的微信聊天框里:小视频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嘈杂背景和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可以说昨晚真实的上演了一场发生在社交媒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新闻传递:整个过程没有官方媒体的纪实、没有媒体画面的解读,有的就是一条有一条草根群体拍摄的、对事件的多角度还原。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同一个场景,从我的朋友转发的小视频里,我就看到了大约七个不同角度的拍摄画面——通过观看这些小视频,每一个人都成为了那场恶性伤害事件的在场目击者:即使没能身处现场,也依然能通过视频画面听到在场的所有尖叫,看到混乱和嘈杂,感受恐怖与惊吓,感叹人性与恶毒:而正是这些晃晃悠悠举着视频的手,这些一边拍摄一边大声劝阻小声感慨的视频,在传播过程中有赋予了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以新的意义。公民新闻不仅仅是草根群众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的新闻播报,还是个体群众对新闻现场的真实反映,是一条新闻现场的非专业报道里蕴含的摈除了专业的人性与情绪。这是独立于机构新闻之外的,新闻专业主义之外的,公民新闻对当下社会事件的有益补充。虽然不可避免的存在流言的传播,虽然受限于个体的视角和情绪的波动,但主要后期官方媒体快速更近,及时滚动播报时事进度,就能有效的破除谣言,实现公民新闻与专业机构公动互补的新闻格局。原本囿于社交媒体嘈杂的环境,囿于后真相的语态,只停留于理想状态的公共新闻空间,竟然在昨晚,误打误撞的勾勒出了一些模糊的影子。📎 相关知识点链接:短视频新闻的社会价值、公民新闻、社交媒体传播、微信舆论场的作用、迭代新闻、官方媒体与公民新闻互动的新闻生产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