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灵魂,就是我的文字
1
我专门用了一节课,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网络上流传的儿童诗。如: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灯》 姜二嫚 七岁
我想变成一棵树
我开心时
开花
我不开心时
落叶
——万亦含《我想变》
啊!我的妈妈美如鲜花,
噢!我的爸爸丑如泥巴。
咦!为何妈妈爱爸爸呢?
哎!因为花不能没泥巴。
——《诗一首》
妈妈总说
她管不住我
噢!妈妈
难道医院没给你说明书吗?
——《说明书》
简单的文字,却能击中每个人心中那柔软之处,让我们感动、感慨。
原来,即使生活再无情,我们的灵魂深处仍藏有诗意。
而这诗意,会让我们重回曾经的童年和天真,在平凡甚至平淡的日子里流下幸福的泪。
2
六班黄羚莎有一文与此课有关:
听完“儿童诗”这一课,我意识到存在在我们身边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我们可以写出妈妈带自己去看病的经历,但要描写她的平日是如何做饭的,绝对写不出。对很多东西,若非考试和作业,绝对无人乐意写。
我们会写,但不会写作。我们开始失去自己的风格,千篇一律地讨改卷老师的欣赏。写着写着,就忘记了自己要写什么,只知道自己该写什么。
我想,我们应该是为自己而写作的。
写作有自己的风格才是写作。我们用自己的角度去测量世界。若是一本书,读完并无感想,何需硬从中道出一堆道理呢?若是一朵花,遇见它时便触动灵魂了,大花笔墨描写它的美又有何不可?
我的文字,写出我的灵魂;我的灵魂,于是就是我的文字。
3
很多看似很重要的东西老师不需要讲,也不需要提,但到了某个阶段,或因某种机缘,或是水到渠成,孩子们自会感悟。
十二三岁的小羚莎,以老师展示的儿童诗为参照,马上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们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写作。为写作而写,去讨好改卷老师,自会失去写作的终极意义;为自己而写,写出自己的灵魂,才不枉那流传千古的文字与自己那灿烂的人生。
这是不是自我的苏醒?这是不是写作自觉的开始?
姑且不论这些(用“些”而不用“个”,是因为班里还有类似思想的孩子)孩子思想是否过于单纯,想法是否过于理想化。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了这种意识,就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开始“思”,已经开始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深刻的过程。
于是,人生就渐渐的变得更加精彩,更有分量。
期待着这些孩子更漂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