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此概言男子虚劳之脉也。谓男子无外感六淫之病而为平人,劳者,由劳伤气血内损所致之病。然劳有气血之辨,若偏劳于气,则元气不摄,气乱化火而脉大,或劳营血。故脉空虚而极虚矣。然脉大与劳营血,言阴阳气血虚之两大法门,后出芤、迟、动、微、紧脉,是互五脏气血,虚实寒热之谓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此观气色而互脉证也。色乃神之旗,营卫之标。若面色薄者,是白而娇嫩无神,乃气虚不统营血于面也。然阴血虚而阳气则盛,虚火上僭,津液不充则渴,气伤而不摄血,则亡血。

虚阳上逆冲肺,卒喘。心营虚而真气不敛,则悸。血虚则脉浮矣,由脏腑精血不足所致,故为里虚。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此虚劳偏于阴也。虚劳之脉,毋论浮、沉、迟、数,必现虚而无力,故冠虚字为首,下出芤、迟、动、微、紧,乃以心、肺、肝、脾、肾,阴阳寒热之分耳。然血虚则脉虚,气郁化火,热收于内则脉沉弦,是属阴虚,而概以阴血虚而言之,谓脉虚沉弦也。阴火内郁,外无寒热。但逆上冲而刑肺金,则短气。冲脉受伤,则里急。

然冲脉逆,则膀胱气化亦逆,故小便不利。营气不充,面色白而无神矣。肝肾虚火陷于内,故目瞑,目瞑者,乃内火炽旺而羞外明。上冲清道,血热妄行则衄。肝肾虚而元阳亦损,肾枢不得开合,故小腹满。此皆劳精气所致,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竣削不能行。

第一条脉大为劳,概言虚也,此加浮字,又为阴虚阳焰之脉也。盖手心劳宫穴,属心包络经相火所司,足心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而肾为精血之主。若劳之为病,精血必虚,阴精虚而心相炽盛,故脉浮大。火热临脾,浮越四肢,则手足烦。在于春夏木火炽旺,金水衰而不能制火,值天盛阳,助吾身阳,阳气愈盛,故病剧;秋冬金水相生,阴长阳消,值天盛阴,助吾身阴,阴盛制阳,病故瘥也。阴虚者,龙雷之火浮越于上,而无摄阴之能,反为扰阴之害,上热下虚,阴精不交自泄,所谓阴寒精自出,实非真寒为病。骨髓虚惫,则酸削不能行矣。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此以脉断无子也。男精女血,盛而成胎。

然精盛,脉亦当盛。若浮弱而涩者,浮乃阴虚,弱为真阳不足,涩为精衰,阴阳精气皆为不足,故为精气清冷,则知不能成胎,谓无子也。盖有生而不育者,亦是精气清冷所致。乏嗣者,可不知之而守养精气者乎!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脉,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此营卫阴阳不足,虚劳脉证,以从中气而治也。劳伤心气,火浮不敛,则为心肾不交,上热下寒,火不摄水,精孤于下,不交自泄,故病失精,或精虚。心相内浮,扰精而出,亦成梦交。然阳泛于上,阴气下凝,少腹弦急而阴头寒,相火内动于肝,则目眩,水虚火盛,则头发落,营虚不充于脉,故脉极虚而芤,此劳于精血所致也。若劳阳虚,脉则迟矣。然亡血失精,是有心相二火之别。若伤心阳不振而失精者,其脉必迟。或真阳不充,脾胃气弱,则脉迟,而便清谷矣。芤动微紧者,乃以阴阳气血虚实之偏而总言也。但芤动偏损于阴虚,阴虚则阳盛,微紧偏损于阳虚,阳虚则阴盛。故阴虚者,心相炽盛,神明不安而失精、梦交,阳虚者,心相气衰,神不收持,亦为失精梦交。此概言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者,而有伤心伤肾之分也。

设非调营卫而生精血,何以填补虚劳之体,故用桂枝汤调营卫而生精血,加龙骨镇心安神,而摄肾水,以牡蛎养肾涩精,而制心火,俾心肾相交,则阴虚者得补,阳虚者得敛,失精梦交,庶可得瘳。若中焦阳虚不摄而失精者,或以天雄散主之可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三两 牡蛎三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此明阴阳虚而皆致盗汗也。男子平人脉见虚弱细微者,外虽无病,内之营卫气血必虚。而脉虚者,营虚也。营虚,夜卧则卫入于阴,扰乱阴血,反越于外,故盗汗出也。弱主阳衰,虚阳陷入阴中,阴阳相搏,皮毛失护,阴不内守,则盗汗也。细为气血皆虚,血虚阳陷,气虚不敛,阴窜不守,故盗汗也。微为阳弱,阳虚不摄,虚阳扰动于阴,阴不内守,故盗汗也。此概言四脉,推及阴虚而阳亦虚,故盗汗出,非止阴虚之一端耳。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此因阴虚而阳气痹也。经云: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年六十,阴痿,气大衰。此谓人年五六十脉大者,乃营卫皆衰,更益过节劳顿,则精血不足而痹,卫不独行,虚阳上浮,则脉大。营卫不充于躯壳,相循背之经隧,曰痹侠背行。然背外属太阳经脉所注,背里属少阴精血所流,而阳气不升于背,阴精亦不注于脊,以致气血两痹,必成背寒、背痛、背疮之类也。若劳足太阴、阳明,肠胃真气不充,则为肠鸣。或劳少阳、厥阴,气郁化火,阴血痹滞,则为马刀侠瘿,即瘰疬之类。此皆劳伤营卫所致,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当作急字。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此劳脾肾之阳为病也。真阳衰惫,所以脉沉小迟。阳虚则气亦虚,故名脱气。盖阳根于肾,而阴盛阳虚,不能归纳肾间,所以疾行则扰动虚阳上浮而喘急。阳虚则脾胃四肢不温,故手足逆寒。脾失健运,腹满溏泄,而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以革脉,发明木盛胃虚失血也。寸口主肺,肺金气虚则木盛,木盛则脉弦。血虚则火旺,火旺则脉大。但弦属阴木气盛,木胜则胃阳气减,谓弦则为减,大属阳火盛而阴血虚,谓大则为芤。然胃气虚而为减,气减所以为寒,斯非真寒,即狂阳不治之谓也。失血脉芤,谓芤则为虚,然以芤虚弦减,合而言之,为虚寒相搏,名之曰革。革者,如按鼓皮,乃取改革不常之义,是主木火盛而胃气虚。然木盛胃虚,不能统血于诸经,故在妇人得之,为中虚不能摄血荫胎,则主半产漏下。男子得之,为土虚不能摄血摄精,则主亡血失精也。

虚劳裹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此营卫两济之方也。虚劳病,非伤先天阴阳,即伤后天营卫,若伤后天中气,则营卫不充于五脏,脏腑无赖,精血渐衰,则脏腑各自为病,显证百出也。因营血不灌于冲脉,则逆气里急。肾阴不能既济心包,火气内动,则悸、衄。肝脾不和,则腹中痛。相火妄动,扰于阴中,则梦失精。营气不充于四肢,则四肢酸疼,手足烦热。胃津不输于上,则咽干口燥。此因中气不充,故显以上诸证。所以建中汤之桂枝行阳,芍药收阴,一阴一阳,和调营卫,以甘草、胶饴,一阴一阳,补和营卫,姜、枣一阴一阳,宣通营卫。俾营卫冲和,溉灌脏腑,而脏腑受济,则诸虚恢复也。盖营卫阴阳两建之方,欲补其血,则加归、芍之类,欲补其气,则加参、芪、甘、术之类,欲补其阴,则加地黄、知柏之类,欲补其阳,则加桂、附之类,以此类推,变化无穷矣。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录《千金》用小建中汤方注证,以见此方之妙。

《千金》疗男女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沈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腹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脊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此胃中营卫不济于五脏现证也。虽云诸不足,观其立方之意,诚偏脾、肺、肾气虚损所致。脾胃气弱,不生于肺,气反上逆而为里急。

故以建中汤加黄芪,甘味之药调之,俾脾元健运,营卫溉灌于肺,里气不急,诸虚自富也。若痰气阻遏,短气胸满,加生姜,宣润胸中之气。腹满者,加茯苓,导湿下行。肺虚痰气壅逆者,加半夏,涤痰镇逆。而五脏见证,以此加减出入,则神妙在我。或火气内郁,暂除桂枝可也。

黄芪建中汤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此劳肾中真阳之方也。肾气受伤,精气痹着不宣,腰痛而少腹拘急。阴痹阳郁,开合之机不转,则小便不利。故用六味丸滋起真阴,桂附壮火通阳,阴阳相和,开合有权,肾经诸病悉愈。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此治肝虚致病之方也。诸不足者,因肝脏血虚,木盛生风,乘吸胃中津液,以致营卫不生,五脏皆虚,故为诸不足。风气百疾,所以四君、四物,平补肝脾气血,麦冬、阿胶,以养肺肾之阴,兼驱伏风,姜、枣宣行营卫,桔梗、杏仁,开提肺郁,使治节有权,则风木得平,桂枝、防风,行阳化郁,使肝气上升,而不凌土,以神曲去湿,健脾开郁,白敛引肺药补肺,而生肾水,豆黄卷引脾药补脾,而生营血,柴胡升发少阳之气,而为转运之枢,薯蓣独多者,肝虚用甘味之药,培土济肝之义也。

薯蓣丸

薯蓣三十分 人参七分 白术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十八分 当归十分 干地黄十分芍药六分 芎六分 麦冬六分 阿胶七分干姜三分 大枣百枚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桂枝十分 防风六分 神曲十分 豆黄卷十分 柴胡五分 白敛二分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百丸为剂。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此劳心受病之方也。劳伤心血,虚气不敛,木火气壅,所以虚烦。然心虚则胃土无赖,阳明之气上逆,故不得眠。所以芎、疏肝而通心气,茯苓宣导心、胃虚气下行,以枣仁和肝安神,甘草以泻心家虚火,知母保肺生木,而制火烦也。

酸枣汤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分,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伤、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此诸伤积血为病也。诸伤脏腑,则真气不能统血于周身,营血痹着而不行于经络,瘀积不散,内有干血,以致形体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外显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故用四虫、大黄、桃仁、干漆,破血行瘀,峻攻其血,芩、杏、甘草,凉顺肺气,以使通调而活痹着,芍药、地黄,收养阴血,俾正气实而瘀血得去,饮食自进,则气血自复,故为缓中补虚。此因干血而设,非虚劳常用之方也。

大黄䗪虫丸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论曰:世知房欲所伤为虚劳,补肾为专门,殊不知《灵》、《素》、《金匮》,有七情劳伤五脏六腑,而无外邪,乃为虚劳也。经曰:心怵惕思伤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㬷脱肉。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皮革焦。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膝不可以俯仰屈伸。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是情志内伤,神思气血为病也。又谓是以夜行,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于骨。然五脏所伤之气则一,故喘病属气,此先伤其气,而后致阴血渐亏也。又谓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其因虽异,致伤津液则一。而汗属阴精,先伤精津血液,而后伤于气,二者当分阴阳而治也。《难经》谓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毛落者死。谓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立五脏致伤现证,并治法之大纲。仲景补其脉,而述其证,谓男子平人脉大,极虚者,沈弦浮弱而涩者,芤迟动微紧者,沈小迟者,弦而大者,皆为虚劳之脉,但有营卫、阴阳、寒热之分。证有面色薄,主渴、亡血、喘悸者,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白,目瞑,兼衄、少腹满者,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者,精气清冷而无子者,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清谷亡血盗汗者,痹侠背行,肠鸣马刀侠瘿者,脱气疾行喘急,手足厥寒,腹满溏泄,食不消化者,此皆劳伤脏腑,营卫气血阴阳偏胜之证也。然虚劳病,乃无邪可除,无病可疗,惟有调和营卫阴阳为主。仲景每于后天中气,而为营卫气血之源,调养营卫,以生精气血液,充溢脏腑,为复虚劳诸证之良法。故里急悸衄,腹痛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小建中汤为治虚劳之总持。治失精梦交,以桂枝汤入龙骨牡蛎,是开后学之加减法也。有不因中气,而自伤本脏致病者,则以心、肝、脾、肺、肾各立一方,见肺虚不生肾水,而逆气里急,即以土金相生之制,名曰黄芪建中,是偏补于气也。肝气盛而化为风气百疾,用甘药,相和木土之制,故立薯蓣丸。若肾中阳虚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以阴阳升降,开合机关,而制八味丸。若心劳虚烦不得眠,则以酸枣汤疏滞而育神。以上为治虚劳曲尽之法也。有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瘀积不行,而极虚之中,反见大实之证,庸流于此,目眩心迷,喜补畏攻,使病愈笃,不至于死,则不休也,仲景开大法门,故立大黄䗪虫丸,峻药缓图,死里求生之方,而治死里求生之病,每日三服,陆续渐除,俾瘀积去而虚劳庶几可复。但后人惟知补虚,未窥其至圣至妙之理也。盖论中失血脉证虽多,不言失血而致咳嗽,此乃阴虚极证,当治其本,不必言标,故不论及。设以前之方论,参治虚劳一证,思过半矣。

(0)

相关推荐

  • 六丶咳血宜行血降气不宜止血降火

    叶天士<咳血绎案>说,咳血,宜行血不宜止血宜降气不宜降火.因为诸见血症皆慎用寒凉--寒则泣而不流,是所以不宜降火,"咳甚而血来,先宜降气."那么咳血证为什么不宜止血呢? ...

  • 《伤寒兼证析义》 清·张倬

    伤寒兼证析义长洲张倬飞畴着中风兼伤寒论晨窗雪霁,光射四壁,张子被褐方起,诵雪峤熟者春风劈烂椽之句,客有量屐过我而进苦雪篇者,中有冻馁相继倒一语,怃然久之,因呼从事炉头相与平章风雅,杯单内,论及医道之难 ...

  • 《证治准绳·杂病》虚劳

    <素问>云∶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又云∶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五虚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可活.治 ...

  • 《证治准绳·杂病》伤劳倦

    东垣曰∶调经篇云∶阴虚生内热.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举痛论云∶劳则气耗,劳则喘且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夫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 ...

  • 《证治准绳·杂病》传尸劳

    <本事方>云∶葛稚川言,鬼疰者,是五尸之一疰.又按诸鬼邪为害,其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约使人淋漓沉沉,默默的不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传于旁人,乃至灭门 ...

  • 《证治准绳·杂病》虚烦

    <活人>云∶虚烦似伤寒非伤寒也.成无己云∶伤寒有虚烦,有心中烦,有胸中烦.二说不同,考之于书,成无己之言,实出仲景,活人无据,然往往有非因伤寒而虚烦者,今故两存之.陈无择云∶虚烦身不觉热, ...

  • 《证治准绳·杂病》

    目翳 在睛外遮暗.<内经>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按此论表里之翳明矣.用以治病,如鼓应桴也.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 ...

  • 《证治准绳·杂病》自叙

    余发始燥,则闻长老道说范文正公未逢时,祷于神以不得为良相,愿为良医.因叹古君子之存心济物,如此其切也.当是时,颛蒙无所知顾,读岐黄家言,辄心开意解,若有夙契者.嘉靖丙寅母病阽危,常润名医,延致殆遍,言 ...

  • 《证治准绳·杂病》卒中暴厥

    经云∶暴病卒死,皆属于火.注云∶火性速疾故也.然初治之药,不寒而温,不降而升,甚者从治也.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卒然仆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塞.咽喉作声,或口眼 斜,手 ...

  • 《证治准绳·杂病》中风

    中后当如东垣法,分中血脉.中腑.中脏施治. <灵枢经>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故其邪气浅者,脉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 ...

  • 《证治准绳·杂病》中寒

    中寒之症,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掉,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其异于伤寒何也?曰∶伤寒发热,而中寒不发热也.仲景于伤寒详之,而中寒不成热者,未之及何也?曰∶阳动 ...

  • 《证治准绳·杂病》中暑

    中暑之症,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以来复丹末,同苏合香丸,用汤调灌.或以来复丹研末,汤调灌之.却暑散水调灌下亦得.候其人稍苏,则用香薷饮.香薷汤煎熟去渣,入麝香少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