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学习笔记29
十八难(第一段,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原文】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
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
“脉有三部,”- 诊脉有寸、关、尺,三部。
“部有四经,”- 左边两,右边两,上中下。三四,一十二。
(每部各有表里两经,
左手
寸: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关: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右手
寸: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关: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尺: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就是(老师板书)
左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
右手,肺、大肠、脾、胃、命门、三焦。左手右手的脉。
左手,
心与小肠是寸脉,心是沉,小肠为浮;
肝与胆(是关脉),肝为沉胆为浮;
肾与膀胱(是尺脉),肾为沉,膀胱为浮。
右手,
肺与大肠是寸脉。先记住这个前题。
“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
手的太阴肺、阳明大肠;足的太阳膀胱、少阴肾。
“为上下部”,(诊脉时,分别为寸部、尺部)
“何谓也?”- 这是什么道理?
(回答说,
“然:”道理是这样的:)
“手太阴、阳明金也,”-(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属金。)
“足少阴、太阳水也,”-(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属水。)
“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 什么意思呢?
& 金在上,上属于阳。左右呢?右属于阳。所以右手的上部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
* 右手的寸脉是肺与大肠。
那么“足少阴、太阳水也,”
& 水在下,下就是左,左手,尺脉。记住,水在下而不能上。而"水流下行," 是金生水,水流下行,金在上,是吧。(所以左手的下部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
(* 左手的尺脉是肾与膀胱。)
记住,这第一句,是金生水。
“足厥阴、少阳木也,”-(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属木。水生木。)
“生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属火。肝胆之木能生火。)
“生于手太阳、少阴火”,“生于”这是什么呀?水生木。(老师这句话应为口误。)
(水生木)所以在左手的尺脉的上部是关。左手关脉,是足厥阴(肝),足少阳(胆)。
(* 左手的关脉是肝、胆)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所以,这是,左(手),心、小(肠)、肝、胆、肾、膀胱。
(* 左手寸脉是心、小肠)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
手少阴心主和少阳三焦是什么呢?对应在右手的尺部。
“手心主”,“心主”是什么呢?心包,是命门与三焦相表里。(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相表里。这是在右手。
(* 右手的尺脉为命门、三焦。)
“生足太阴、阳明土,”- 右手,尺脉往上升,就是右手的关脉,属于脾胃。
(* 右手的关脉为脾、胃。)
这一下都有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再回来,土生金。
笔记者插图: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 相生相益,他有这个象,在脉上就应这个象。寸关尺为什么对应这些部位,就这么来的。
所以你到外边去看,脉里边,对应这个关系里边,好多家门派。以《难经》为主,看呢,只有王叔和,符合这个说法。以王叔和脉经为主。其它的包括李时珍的那个(《频湖脉学》)二十七部脉,你按照他那个背,哪一部应那一部,XXXXX。回去琢磨啊。
(附:
《难经译文注解》“对于脏的分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各家的意见,大都是一致的。
惟有六腑的分配,各说不一,特别是大、小 肠的分属,更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关于三部分配六腑的问题,后世大多同意王叔和的说法,以为脏腑的表里既有一定的配合关系,则以腑配脏,分属六部,似属合理。”
《古代名医》“王叔和,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