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差别是思维模式的区别和认知层次的差别

我直接回他,我做三四年了,你也可以啊!我心想,我又没让你报名,也没让你买我的书。有人从不写作也能做培训,还有文友一个字不写,他还把公众号做到十几万粉。
我在文章多次说过,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写作者,自媒体运营人。被称为老师,那只是一个称呼,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再说愿意报名我课程的人都是高度认可我的人,他们还会给我反复介绍新的学员。
那些在文章留言怼我们的人,往往是从来没给我们转发过,点赞,打赏过,唯一的一次留言还挑剔怼一顿。这种人就不会是我们的深度读者,更不会为我们的时间价值买单。
他们就是潜伏在我们的社交平台,哪天找到切入点时机跳出来怼一下,估计心情就痛快了吧!
我后来把那个人的朋友圈看了一下,大致是表现写作怎么没有前途,有人前些年写作赚了一套房,现在写作养不活自己,说这时代无法让写作者生存下去。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有的说话比这更难听)。他们从传统纸媒过来,没有适应新媒体的变化,没有在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对我们这些自媒体人100个看不惯。
曾看到一位作者在文章中言辞悲切地说,他从2005年写作一直全职写到现在。今年终于撑不下去,去找了一份工作,月薪四千。
其实他既然2005年就写作,这么多年,手上肯定有存稿无数篇。那么在2015年16年做个微信公众号,或者在豆瓣,简书、知乎,今日头条等平台发文,提升影响力,足够生存得很好,公众号接软文,文案,社群等。
粥左罗书里写道一个十几万粉的微信公众号主一年百万元很好赚。
那个作者他却说自己写惯了传统文,不会写新媒体文,根本不是那块料,更不会去尝试。
我刚才提到的朋友,自己一篇文章不写,他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发五篇文章。头条每篇阅读量破万,每周接篇软文两万元起,他都是收稿来经营公众号。即便他不给稿费,那么大的号,别人也乐意发给他,给作者备注简介引流,提供曝光率,投稿者觉得有价值存在感。
这两种人的区别就是思维模式的区别,认知能力的区别。
一个只是埋头写写写,根本看不到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汹涌的趋势。他只局限于自己不是写自媒体文的那块料,蜷缩困守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而我那位朋友的想法是我不会写,市场上有的太多会写的人啊!难道做什么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一个人不可能三头六臂,什么领域都会精通啊!
想喝牛奶,不必非要养一头牛呀!擅于整合人才,整合资源会运营,这比写本身更重要。
出生不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顶多前期多吃点苦。天赋也不会限制一个人的人生,只有思想的维度差距决定着我们会达到怎样的高度,看到怎样的风景,拥有怎样的人生。
移动网络端的普及,人人上网的年代,在这个知识为王的当下,努力寻找自己现有知识的最佳变现模式,是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的事情。
《认知突围》里有段话:比如你的英语口语很好,但这还不算稀缺知识,你会写原创文章,这也算不上独特的知识技能。但如果你能将这两项知识技能组合起来,在自媒体上进行分享和传播,这时知识技能的稀缺性就体现出来了。
写作也是一样,你只会写,不会运营传播,不会写营销文案,那肯定很难变现。擅于运营者都是营销高手,深谙人性,懂心理学,销售学的人。
运营交际,链接资源,搭建桥梁这何尝不是一种高深的学问,有此能力再加上写作和自媒体传播,足够你实现时间自由,财务自由。
美国互联网专家凯文.凯利曾说过:任何一个创作者如果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够糊口。如果你的身边围绕着一群高度认可你的人,你站在影响力的中心。你还担心你的收入问题吗?
说到底,自媒体时代的变现也就是个人影响力的变现,传播是重要的价值杠杆。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变现能力的多少,甚至超过于专业本身,固定的专业知识可以请人做搭档。
总之,知识的组合其实也是自身资源的整合。通过将几个简单的知识相互串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组合效果出现,这样的组合也就是我们与众不同的优势所在。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社会很吃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利用工具,利用平台,观察趋势为自己赋能。
事欲全其功,必先顺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流的人物总在关注时代和趋势的变化,并顺势而为!
一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但是在浩浩荡荡的趋势面前就显得很渺小,就像你在一条奔流的大河中拼命地游泳,你的努力挣扎,对你自己最终的去向其实影响很小。
如同上面讲到的那个作者,05年开始做自由撰稿人,却没能抓住自媒体时代的风口,错过大好时机。他缺少积累用户,积累流量思维意识。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影响力根据地,再用其他几个平台为辅,培养属于自己的铁杆读者,积累私域流量,实现资源价值变现。
所谓“知识就是财富”,最终还是要看你如何去运用,它才能转化为财富。
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
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