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7
《上下五千年》253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
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二十四联品】之【一】
司空图写有《二十四诗品》,给诗的审美格调进行了精辟的总结。顽石斋先生曾仿照《二十四诗品》,写过《二十四谜品》,总结了制灯谜的各种意趣,妙趣横生。我也不时有过这个想法,写一个《二十四联品》,来作为自己这么多年学联写联的感悟和认识。
但是想法在脑中萦绕好久,却很难下笔,主要原因是无从参考。对联作为一种跟诗词不太一样的文体,它的审美角度以及创作方法都跟诗词不太一样,因此也无法直接套用诗品里的方向。另外,古往今来的联话是有不少,但基本都是对联作品整理和零散的解读,并未有系统的分析和归纳。
纵然如此,我还是决心动起笔来,写一写。一开始并无特定的系统性或者目标性,想起一条是一条吧,看看最后是否能够写满二十四品。
切 中
切中肯綮qing4,庖丁解牛。
删繁就简,树看三秋。
开门见山,直谓何求。
擒贼擒王,一剑封喉。
【壹】
我把第一品称作“切中”。此种风格有两个特征:第一,立意鲜明,紧扣主题;第二,表达简洁,干脆利索。此种风格特别能凸显对联这种文体的特点,讲求对仗而又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读之颔首。
【例】
九成宫澧泉三绝碑(陆天泓)
不二文,不二书,不二事;
第一谏,第一楷,第一君。
紧扣题目“三绝碑”,上联评价此碑,下联评价其人其事,毫无赘语。
魏源(李深秋)
海国图竟负初衷,痛满目疮痍,陆沉空有回天力;
守战论早存长策,合此身忧患,血荐忍无用武时。
写人物便抓住其关键两点“海国图”和“守战论”,紧扣其进行议论和抒情,心无旁骛,而使人读起来也是节奏明快,一目了然。
重庆史迪威故居(时习之)
遗迹觅当年,此地曾居班定远;
大名传后世,斯人不让马文渊。
写名人故居,则紧扣住故居地点以及人物身份来写,拉人做衬也是拿捏得干脆爽利,没有丝毫犹豫和拖沓。
天 然
芙蓉出水,发彼天然。
不事雕琢,更忌凿穿。
平沙落雁,野树鸣蝉。
慧眼识微,自在若仙。
【贰】
联语能做到“天然”二字,实属不易。不能凑泊,又要有意趣。要做到如此,必须得有一颗玲珑之心不可。当然,文字和语言的敏感性也是不可或缺。
【例】
偶拾(谢青堂)
山抛日月聊相戏;
石证春秋只不言。
此联不仅很自然,而且很生动。日月在高山面前来回流转,被作者用一个“抛”字表达得非常到位,而下联也是用平白的话倒出人所常知却不能言的道理。
偶拾(谢青堂)
澜归静水鱼无碍;
花住高枝蝶不知。
不管是从语言还是从意旨上看,此联都是非常天然无添加。尤其是下联,花住高枝蝶不知,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很多人司空见惯而不会去发现。也表达了作者洁傲的心怀。
怀半墨斋主(叶公好龙)
无数明花,相思碧沼;
不多晴日,独对遥山。
怀念一位故友,按说可说的事情很多,但作者却只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发自天然,无数明花,开着思念;某些晴日,独看遥山而略感孤单。语天然而动人,情未发而自显。
清代龚自珍的《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译文:译文
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只能将对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该诗作于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作者三十二岁。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一剪梅·中秋元月
辛弃疾 〔宋代〕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月也杯中 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译文
回忆昔日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台举杯赏月,可是乌云密布,雨水浸湿了纱窗,哪里还有月光。
我简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高照,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慢慢把曲唱到终。
回忆再美,不敌现在
时间不会回头
人生岂能如果
有些东西,失去了
就注定不属于你
有些感情,走散了
再见就是陌生人
心,一旦有了裂痕
情再深也回不到最初
人,一旦下定决心
路再难也要跪着走完
时间不会停在原地等你
徘徊不前的只有回忆
再闪闪发光的过去
回忆的次数多了
美好也就褪色了
路过的,就只能错过
留下的,才是生活
天问
屈原〔先秦〕
对周代历史直至春秋战国若干事件提出一系列问题。
24.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译文:
24.
诸侯请盟约定甲子日清晨,为何都能守约如期?
王师如苍鹰威武成群高飞,谁使他们同心会集?
武王将纣王裂体斩首,周公姬旦却并不赞许。
为何亲自为武王谋,奠定周朝后又发叹息?
上天将天下授予殷商,纣的王位是如何施与?
等到殷朝兴起又使他灭亡,他的罪过又是什么?
注释:
24.
186.会朝:指甲子日的早晨。
187.吾:指周。期:约定的日期。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八百诸侯都到盟津与武王会师,甲子日的早晨在殷都附近的牧野誓师,随即攻下了殷都。
188.苍鸟:鹰,比喻武王伐纣,将帅勇猛如鹰鸟群飞。
189.列击纣躬:列,分解。纣躬,纣的身体。《史记·周本纪》载:“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悬大白之旗。”
190.叔旦: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191.揆:谋划。发,周武王的名。
192.命:国运。咨嗟:叹息。意思是说周公旦既帮助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为什么又叹息呢?
193.反,一本作“及”,等到。
194.伊:助词,无义。
写作特点: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屈原没有提出的历史问题意味着什么?例如,《天问》里没有对炎帝、黄帝、太昊、少昊、颛顼的故事提出问题。显然,这表明屈原对历史问题是有所选择和取舍的。其中,太昊是楚国祭祀歌舞《九歌》的主神东皇太一,颛顼是楚人的先祖,屈原不对它们提出疑问,应当是出于尊重的考虑。由于少昊是巴人的先祖,而屈原出身于巴人家庭,因此不对少昊提出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先 其三
君臣药,子母钱。
刻符制鬼,铸鼎升仙。
烛奴燃豹髓,剑客舞龙泉。竹笋双生稚犊角,蕨芽突出小儿拳。
枕上怀人,梦断还思倾国色;庭前饯客,酒阑更赠绕朝鞭。
君臣药:中医用药有“君臣佐使”之说,药物起主治作用的为君,起辅佐作用的为臣,治疗并症和起制约作用的为佐,引药直达病所者为使。
子母钱:旧时铜钱的大小钱,重者称为母钱,轻者称子钱。
刻符:道家刻制符箓,据说可以制服恶鬼。
铸鼎升仙: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迎黄帝升仙。
烛奴:《开元天宝遗事》载,灯台称烛奴。
龙泉:宝剑名。
绕朝鞭:春秋晋国士会归国,秦国大夫绕朝赠他一支马鞭。后来诗文中以绕朝鞭指朋友临别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