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开到俺的家门口
春节过后的一天早上6:15,尚未起床的我听到一伙青年人吆三喝四的从窗前走过。村口班车喇叭的滴滴声开始催促着他们又踏上了新的一年打工之路。
客车走了,一时躁动的小山村又恢复到原来的宁静。也是在这僵卧孤舍不自哀的叹息中,脑海里映显出一幕幕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出艰难的情景......
我们菜峪村是个处在邢台县与沙河市交界的深山沟里,在我的记忆中,好多人没有去过邢台市,急需要外出的人都得徒步20多里山路,赶到营头镇或沙河的候峪乡,乘坐一天一趟的改装客车。
1976年11月份,赵峪中学组织学生去大寨参观学习,37名高中生背着铺盖硬是靠着脚板,用两天半时间翻山越岭走过了300里路程。
1978年正月17日,邢台县团委在晏家屯党校举办团干部培训班,当时一天两趟客车,上午的从白岸返回到城计头乡坡底村的时间为11点,我们城计头乡的20多人属我最远,背着行李翻山得个半小时才赶到坡底村集中。
那一次乘车,加上去朱庄修工的人,真是车厢里挤得连脚都不能着地了。因人挤行李多,在牛峪村下车的民工连行李都找不到了。
等到市里,已是下午两点以后了。那时,出行难成为山里人最挠头的事。后来,交通条件不断有所改善,上川有了住勤客车,早起9点到坡底能坐车,为了赶上头趟车,从家里抹黑出发早早地去等候着。
1985年以后,逐渐有了受县运输公司管理的个体客车,司机也都是运输公司的职工,在邻村赵峪村住勤,每天早上6:30分发车,下午1点返回。
这样大大缓解了赵峪川11个村的人们外出压力,年轻人纷纷从种地中解脱出来,打起行囊走向全国各地打工谋生,一年下来挣上三四万元,小日子开始过得红火起来了。
1990年以后,山里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道沟的小面包已换成了20来座的大客车,和坐庄客车一同每天跑到我村口。通往小西天风景区的两趟客车从邻村赵峪经过,想出门翘腿就能走。
1996年邢左路实行首次拓宽改造,铺上了柏油路面,虽经历了洪灾袭击,在短时间内就恢复通行。通往白岸景区的客车20分钟就是一趟,邢左路沿途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了。
一转眼,2015年的邢汾高速的开通,特别是2016年的特大洪灾尽管灾情历史少见,但是,在两天时间内就能通行运输,群众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再一次见证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2017年的“一会一赛”环境面貌整治和邢左路的再次拓宽改造,迎来了交通条件的突破性的大变样。
紫金山、天河山、大峡谷以及英谈古寨、峡谷漂流等一大批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沿途生态环境的改善,我的家乡犹如世外桃源吸引着大江南北之士前来观光旅游。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被人们广为赞赏,也牵动了林果、商贸、人文资源经济的快速发展。走进山里的村庄,都已新建了宽敞的停车场。私家车成了普通家庭的代步工具,春节期间,就连在贵州的游子也拖家带口兼程一天半赶回来了,在江苏张家港工作的侄子满满当当一天也回了家。
如果没有纵横交错的交通动脉,没有自己的私家车,远程回家恐怕没有那么顺当。各式各样的轿车自远方而至,摆满街头广场,胜似展销会,亮出每个家庭的经济能量和孩子们的本事。
“邢左路还不够宽,车辆太稠”,行走在风景如画的邢左路上,不断听到一些人在议论。孰不知路好走了,人们追求便利生活的欲望就更加强烈。
想当年,能买到一辆飞鸽、永久牌自行车,就是家庭实力的荣耀,步行是被迫无奈的选择。九十年代初能骑上摩托车在人前别有一番风光。看眼前,家庭轿车不为稀罕,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奢饰品,如今已成家常便饭。
更为惊喜的是有关部门正在运作山区乡镇通公交的民生大计,到那时车辆密度、涉及范围将有一个新的变革,城乡统筹一体化必将给山里人带来思想观念、商贸流通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新思路,我们的美化生活在交通格局的携掕下会更加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想一想过去,看一看现在,老汉我怎能不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