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就是讲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重贤任能,虚怀纳谏;君臣关系上的共治;宽刑简法,缓和社会矛盾;开放的民族政策等。唐太宗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击败东突厥,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让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 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通过)的总纲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