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的父母,处心积虑地废掉太子,导致帝国二世而亡
自古以来都会有偏心的父母,有的父母钟爱于小儿子,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有的父母钟爱于大儿子,认为这是家族未来的继承人。这种在寻常百姓家习以为常的事情,在皇家当中,也是时常出现的。比如说,秦始皇就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胡亥,巡游的时候,还把他带在身边,最终导致了沙丘政变,秦朝也为此二世而亡。
有了秦朝这个先例之后,按理说后世朝代应该是不会再犯这种低级错误。但是好巧不巧,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二世而亡的大一统封建王朝——隋朝。它的毁灭跟秦朝如出一辙,都是因为父母的偏心,导致小儿子上位,并且在小儿子的胡作非为下,导致王朝迅速灭亡。
隋朝最开始的太子并不是杨广,而是杨广的大哥杨勇。说起杨勇这个人,绝非电视剧中那个碌碌无为之辈。相反他还是当时最适合来统治隋王朝的继承人。据《隋书·房陵王勇传》记载:“高祖受禅,(杨男)立为皇太子,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参决之”。《苏孝慈传》也记载了:“ 时太子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通过这两段史料的记载,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杨勇在很早之前便参与了国家政务的处理,已经开始积累从政经验了。
事实上杨勇处理政务的水平也是颇有见识。《隋书·房陵王勇传》记载:上以山东民多流冗,遣使按检,又欲徙民北实边塞。勇上书谏曰:“窃以导俗当渐,非可顿革,恋土怀旧,民之本情,波迸流离,盖不获已加以去年三方逆乱,赖陛下仁圣,区宇肃清,锋刃虽屏,疮咦未复。若假以数岁,沐浴皇风,逃窜之徒,自然归本。虽北夷猖撅,尝犯边烽,今城镇峻峙,所在严固,何待迁配,以致劳扰”。从这段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杨勇清醒地认识到隋初政局的潜在危险,提出以“渐导”的方案来缓和社会矛盾,安抚百姓,招徕流亡,简政轻刑,以防“顿革”引起变乱。对于杨勇的这个提议,隋文帝“览而嘉之,遂寝其事”,不久之后又将更多的政务交付给杨勇来处理。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杨勇势必将更快地成长起来。而隋朝在完成统一后,需要的正是稳定的政局,成长起来的杨勇正是这个王朝最合适的掌舵人。
可惜这一切竟然因为隋文帝夫妇的偏心而发生了偏移。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废拙太子杨勇,扶立杨广。当时隋文帝给出的废拙理由是:一是性识庸暗,二是仁孝无闻,三是亲昵小人,委任奸佼。第一点性识庸暗从杨勇的处理政务水平来看,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至于仁孝无闻,更多地是杨广在背后诬陷,而亲昵小人,委任奸佼无非是隋文帝对于太子这个潜在竞争对手的提防,害怕太子势力过大,威胁到自己,所以是欲加之罪。
实际上,导致杨勇被废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隋文帝夫妇对于杨勇的不喜爱,以及对于杨广的偏爱。当时的社会有着非常浓厚的士族豪门意识,身为士族出身的杨坚跟独孤皇后,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他们对于儿子们的娶妻生子也非常在意,对于儿媳妇的要求也是要出身士族。为此他们给杨勇安排了元魏宗室后裔之女,但是杨勇对于父母安排的这个元妃并不喜爱。夫妻二人在一起多年,非但没有子嗣,以致于元妃抑郁而终。在元妃死后,杨勇竟然迫不及待地将出身寒门的云定兴之女云昭训扶为正妻。杨勇的这些操作可谓是惹恼了隋文帝夫妇,夫妻二人对杨勇的感情日渐淡薄。
另一方面杨广则开始了他的表演,看到哥哥杨勇因为原配问题而失去父母的宠爱。杨广吸取教训,对于隋文帝夫妇为其选的萧氏宠爱有加,萧氏也极力配合杨广的表演。当杨坚夫妇看到二儿子一家如此顺自己的意,对杨广自然是愈发疼爱。除了表现自我之外,杨广还经常在父母面前诽谤哥哥杨勇,说自己失爱东宫,(杨勇)恒蓄盛怒,欲加屠陷。久而久之,杨坚夫妇对于这个大儿子就更加讨厌,而对于这个乖张听话的二儿子自然是愈发喜爱。最终隋文帝废废拙太子杨勇,扶立杨广为新的太子,也为隋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