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四十一讲: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晋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东晋是个很独特的朝代,因为门阀政治占据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左右着朝局,皇帝的权威却影响有限。
唐朝刘禹锡有句非常经典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就是讲王谢家族已经没落,成为了寻常百姓。而在东晋时期,最为重要士族就是王氏和谢氏,地位显赫无比。
那现在就介绍东晋的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司马家族本来依靠朝局斗争起家,地位本来就不稳定,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很快就被汉化匈奴人所灭。
事实上,在西晋末期,当时的有识之士就已经看到王朝的危机,最典型的就是王衍。王衍是当时的尚书令,位高权重,能够担任这种职位的自然是出自豪门。
王衍是西晋琅邪郡著名的士族,汉代开始就世代传经,并且入朝为官,被称为“琅邪王氏”,现在山东临沂(yi)一带。
王衍的堂兄是王戎,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既是名士,也做过太傅之类的高官。
王氏家族经过数代的经营,门生故吏和党羽遍及天下。
王衍眼看西晋经过“八王之乱”之后,王朝岌岌可危,就安排自己的弟弟王澄镇守荆州,堂弟王敦镇守青州。荆州在长江中游,物产丰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而王敦所在青州,位于现在山东半岛一带,盛产盐铁,背临大海,进可攻退可守。所以,琅邪王氏凭借先天性的优势,在整个北方可谓是最为典型的名门望族代表。
东晋建立者晋元帝司马睿承袭父祖王位,被封为琅邪王。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睿不得不与琅邪王氏打交道,对王氏进行拉拢,并且祖上彼此之间也有很深的交往,所以,很自然与王氏家族建立起深厚关系。
在西晋灭亡之际,琅邪王氏因为声望、地位、军权等多重因素,成为士族的首领,在这种情况下,王导、王敦支持司马睿称帝,对东晋的建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从公元307年开始,司马睿被派往建康、镇守江南,一直到十年后西晋灭亡,在这段时间内,少数民族不断地入侵,大量民众遭到屠杀。
于是,士族纷纷南迁,主要遍布在长江中游和下游一带,也就是现今的武昌到南京一带。
在这种情况下,东晋王朝不得不协调与当地的士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西晋开始,朝局就很注重与江东士族的关系,比如拉拢江东名士陆机、陆云入朝。
但是南北方士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彼此之间不信任。而陆机在统兵过程中,得不到北方将领的信任,被骂为“貉奴”,最终属下叛变,陆机也被杀害。
在整个江东,顾氏、陆氏、周氏、张氏为最重要的士族。而陆机陆云之死,使得南北方的分歧更大。在司马睿最初镇守建康,并不受南方士族的待见,也没人前去拜访他。
这时候王导与顾氏、陆氏等士族商谈,最终说服顾氏为首的士族承认司马睿的地位。
王导保证不侵犯南方士族的利益,比如避开原有的南方士族领地,将南迁的民众安置在比较偏僻、未被开发的一带。王导带头学习当地的方言,还主动希望能够与南方士族联姻。
同时,王导和王敦对司马睿显示极度的恭敬之心和极高的礼节,这让南方士族开始对司马睿才有尊敬之心。
但是,王导在构建东晋王朝过程众,除了能够作为纽带联结南北方士族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那就是对军事将领的拉拢。
在西晋时期,上层士人集团把控着朝局,但是他们在军事上基本上是没有特别大的能力。
西晋末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后,原先的不少士族本来就有不少私家军,还有将奴仆组织成军队,带领他们与“五胡”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军事将领就迅速崛起,成为了实力派人物。特别当上层士族南迁之后,而北方因为不断战乱,流民越来越多,这些将领就收留流民,留在江北。
那么,上层士族对这些将领就逐渐失去了控制权。
这些将领大多出身中上层,有自己的势力和声望,所带领的军队以宗族、奴仆为核心,然后再收编一些流民而组成,再加上长期与胡人作战,因此战斗力比较强。
这些人中,比较知名的有刘琨、陶侃、祖逖、苏峻、郗鉴等,这些人也被称为“流民帅”。在这些将领当中,以郗鉴势力最为强大。
这些将领大多出自中上层,并不算是最顶层家族,甚至陶侃出身还比较寒微。
当然,在这些流民帅带领的军队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些最底层民众的军队,被称为”乞活军“,他们纯粹是底层民众组织起来对抗胡人的,他们并不受流民帅和东晋王朝的领导。
而这些流民将领基本上都是靠着军事才能获得地位,靠军功获得声望。上层士族最讲究门第,所以,他们和生活在建康的上层士族有着本质性区别。
除此之外,这些将领不擅长玄学,忙于征战也没有心思关心“玄学”。
而“玄学”是魏晋时期上层士族重要的“文化名片”,擅长玄学才能获得上层士族的青睐,甚至进入这个阶层。
最有意思的就是陈郡谢氏,起初并不非常显赫,但家族的代表人人物谢鲲因为擅长玄学就受到王衍、王澄的亲睐,最终谢氏一步步地晋升了上去,而同族的兄弟王敦却并不受王澄待见,最终王敦将王澄杀掉。
所以,东晋初期的军事将领对东晋来说,有着两种特殊性的矛盾:
一方面,东晋上层是以士族为主,那么军事将领显然是权力的核心,并且这些流民将领和士族之间出身、言行差异甚大;
另外一方面,这些将领掌握军权,处于乱世当中,东晋就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拉拢。
东晋对“流民帅”这些将领的拉拢可以达到制衡传统士族中军事将领的目的,例如王敦,还可以对南方的士族有威慑作用。
郗鉴因为掌握强大的军队成为东晋王朝重要拉拢对象,郗鉴在平定“王敦叛乱”、“苏峻、祖约叛乱”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郗鉴也因为军事上功绩,一跃而进入了最上层的权力核心,被封为太尉,并且和琅邪王氏通婚,女儿嫁给了王羲之,孙女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郗鉴是东晋王朝初期因为战功而成为最成功的逆袭者,并且是王导和外戚庾亮内斗中争相拉拢对象,成为朝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除了郗鉴之外,还有另外重要一家成功的逆袭者,那就是陈郡谢氏。
谢氏家族出身算不算豪族,中上层而已,但是谢鲲和谢裒因为受到太原王氏和司马睿的信任,逐渐在军中担任要职,因此来抗衡南方士族。
到了东晋中期,谢安、谢玄逐渐掌握军权,并且依靠军功,成功跻身为第一等家族,与太原王氏并列。
因此,在东晋初期,因为社会动乱,军事力量成为王朝稳定的支柱,对王朝显得尤为重要。时代给予了一些军事将领跻身上层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将领都实现了这层转变。
东晋一方面在利用他们,另外一方面又在打压和防范,那些手握重兵,在朝局中受到上层士族打压的将领往往就心生了反叛之心,这就有了苏峻和祖约叛乱。
在东晋的初期,以王导和王敦为代表太原王氏,对东晋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各方力量的不断博弈与平衡,主要形成了三大集团,分别是北方士族、南方士族和军事将领集团,这三者之间互相争斗而又互相制约,司马家族在此基础上维持东晋皇权的稳定。
士族世代相传,是王朝的核心力量,占据高位,把控着朝局。但在此之外,存在着新的力量,那就是出身并非高层也不喜欢玄学的军事将领,他们因为战功,而渴望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渴望与上层士族联姻。
可是,除了郗家和谢家,并没有将领真正实现了这个转变,尤其是对于那些出身寒微的将领来说。士族与军事将领之间的矛盾,始终伴随东晋王朝,并且是致命的问题。
当寒族将领掌握军队之后,东晋士族与军事将领之间矛盾就变得无法调和,最终东晋也就在寒族将领手中被摧毁。从此,进入了南朝的时代,而东晋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政治最终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