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中国通史」第三十九讲:司马昭为什么要杀掉嵇康?
大家好,今天要讲一个事件,那就是司马昭为什么要杀掉嵇康?
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家族就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朝局,虽然地方上也发动了叛乱,但是很快就被平定。
整体来说,司马家族获得政权算是非常平稳的了。
而嵇康是谁呢?司马昭为什么要杀掉他呢?嵇康是当时的名士,对后世来说,最为著名的古琴曲《广陵散》就是他所作。
按理说,嵇康应该是刚刚控制朝局的司马家族拉拢对象,可是为什么嵇康会被杀掉呢?
先说一下,引起嵇康被杀的导火索事件是什么。公元262年,嵇康陷入了一场案件。
当时嵇康有个好友叫吕安,他的哥哥吕巽将吕安的妻子迷奸了,然后担心吕安告他,就反咬一口,控告吕安不孝。自从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那么不孝是重罪,而嵇康就为吕安辩护。
可是,司马昭却以此为借口将嵇康和吕安都杀了。就在嵇康死后的三年,公元265年,司马昭儿子司马炎篡夺曹魏的政权。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嵇康显然是无辜的。那么,司马昭为什么要将无辜受到牵连的嵇康处死,并且这个事件跟随后的司马家族篡权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要说清这个事件的话,得先说嵇康这个人。嵇康出身在一个士族家庭,父亲和兄长都是官员,虽然他的兄长后来官位很高,但他的家世并算不上显赫的豪族,也就仅仅是中等士族而已。
但是嵇康之所以,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完全是个人的魅力缘故。
嵇康身材高大俊美,高七尺八寸,也就一米八多,接近一米九。嵇康是古代非常著名的美男子之一,并且风姿非常飘逸,有一次他去山中采药,被樵夫误认为是神仙下凡。
嵇康的儿子后来被晋武帝征召到洛阳为官,当时洛阳成人争相目睹他的风采,有人对当时的名士王戎说:“昨天见到嵇绍,风采卓越,真是鹤立鸡群。”王戎笑着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他的父亲。”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跟嵇康非常熟悉,所以他深知嵇康的风度。从这段对话,就能看出来嵇康的俊美潇洒。
连后世李白都非常仰慕嵇康,写诗称赞他是“玉山倒”。
嵇康因为他的风采,被曹魏集团所看欣赏,曹操之子曹林的孙女就嫁给了嵇康,嵇康很自然成为了曹魏集团的一员。
嵇康不仅人非常英俊,而且擅长辞赋、玄学,精通音律。他所作的琴曲《广陵散》,被后世所推崇,视为千古名曲。
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琴赋》这些文字都写得非常优美。《声无哀乐论》写是关于音乐的理论。
在儒家的文化当中,“礼、乐”是非常重要的教化民众方式,“乐”可以使人内心平和文雅,而生仁爱与恭敬之心,懂得礼仪。所以,“乐”完全是因为外物所感而发,因为外在的人与事而生欢喜悲哀之心,以此能够分辨出好恶。
但是,嵇康所写的《声无哀乐论》否定儒家“乐教”的方式,认为音乐本乎自然,是没有什么喜怒哀乐之分,之所以有是因为人心中有哀乐,只是被音乐所诱发出来而已。
所以,人们所追求的音乐的教化违背了音乐的初衷,而应该先遵循本心,自然纯朴,才能不为外在的音乐感染。
嵇康的音乐理念显然是认为只有先安定人心,复归自然,方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是通过音乐而改变人心、教化民众。
从这点来看,很明显能够看出嵇康是并不认同儒家的教化作用,认为儒家的道德教化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世道衰落是人心堕落的缘故,应该先回归自然的本心,才能真正起到改善世道。
嵇康的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名教,也就是儒家的道德是人为设定的,应该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才能真正解决当时社会的道德性危机。
嵇康显然对当时世道人心的堕落和虚伪的道德教化非常不满,对当时的士族也是一种敌对的态度。
嵇康认为人不应该受外在事物影响,内心应该不为所动,那么在嵇康的思想中,显然认为外部世界的堕落,追求合乎自然的精神世界才是他的人生目标。
嵇康后来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是谁呢?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
山涛本来是跟嵇康一起在竹林中隐居,喝酒、弹琴、写诗,后来司马家族掌权之后,山涛因为和司马家族有亲戚关系,就被重用。
这时候山涛向司马昭举荐了嵇康,嵇康听闻之后,异常恼怒,认为山涛背离隐居不仕初衷,并且还举荐他为官,是存心侮辱他。
嵇康认为社会浑浊不堪,自然敌视名利,所以就写了篇文章与山涛断交,成为了后世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事实上,从后来的事件来看,嵇康并非真心与山涛断交,与他断交可能也是为了保护山涛。
因为嵇康深知自己的理念与司马家族格格不入,性情又异常刚直,嫉恶如仇,迟早会得罪司马家族,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牵连,就故意写了这封信。
嵇康后来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嵇绍,不要效仿自己如此与社会对抗,同时还把自己儿子托付给了山涛,后来山涛确实对嵇绍多方提携与关照,嵇绍后来也在晋朝身居高位。
因此,嵇康并非真的与山涛绝交,还有就是嵇康很欣赏山涛的行为,认为他真正做到了外界虽然污浊,但是心中不为所动。
只是嵇康自己性格刚烈如火,难以接纳世事而已。
山涛显然是司马家族的代表,举荐嵇康很有可能是司马昭想拉拢嵇康,让山涛充当说客而已。因为,山涛必然知道嵇康不愿在司马家族,劝说也是无用。
可是嵇康的绝交书,看似斥责山涛,背后肯定讽刺的是司马昭。还要,就是绝交书中,嵇康明确表示他既批评商汤,也批评周公与孔子,那么嵇康显然站在了礼教的对立面。
这样,嵇康就直接否定了依靠经学起家司马家族的政治合法性。
所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引来了司马昭的动怒。
嵇康同时还得罪了司马家族另外的一个权臣,那就是钟会,钟会是司马昭的亲信,两次拜访嵇康都受到极度冷落。
钟会出身世家大族,热衷官场,但是他仰慕嵇康的文采和学识,写了文章给嵇康看,又怕被他奚落,就将文稿从墙外扔了进去。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嵇康的声望,以及他性格中非常犀利的一面。
还有另外一件事,可以看出来嵇康的声望在当时非同凡响,那就是当时他临去世的时候,有三千太学生联名为他求情,当时北方的总人口也不过四百多万。
从司马昭的角度来看,嵇康是曹魏家族的一部分,并且是当时的名士,声望非常高,但是他又批评司马家族以及儒家伦理,使得司马家族不论是掌权还是篡位都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拉拢又遭到痛斥,司马昭必然对嵇康怀恨在心。
再加上钟会的挑唆,司马昭处死嵇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嵇康的角度来看,他的思想和行为,在曹魏时期还能被当权者所容忍,甚至还做了中散大夫这样的闲官。
而到了司马家族掌权时候,嵇康与士族出身的司马集团显然就对立了起来。再加上嵇康有着明显的精神洁癖,嫉恶如仇,自然招来杀生之祸。
所以,在曹魏时期,嵇康虽然不太愿意做官,但是和曹魏政权整体来说,还算比较和谐。但是,到了司马家族时期,却遭到了杀生之祸,这背后体现了当时整体政治理念的转变。
曹魏政权并非传经世族,他们在政治理念并不重视经学和儒家伦理,而嵇康则是推崇自然随性的老庄思想,对纲常伦理比较排斥与反感,主张解放个性。
再加上曹氏父子本来就依靠文章和辞赋而闻名后世,嵇康文章在当时也是一绝,所以,曹魏政权能够宽容与接纳嵇康。
到了司马家族,重新确立以儒家经学和伦理作为政治的标准,那么,嵇康成为了司马家族要重点清除对象,从而达到杀一儆百,在思想和意识形态上肃清对手的目的。
而嵇康之死,可以看出来司马家族面临潜在的统治合法性危机。
同时,嵇康与山涛之间的分歧,也可以看出中国文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分歧,也是“隐于野”和“隐于朝”之间的区别。山林与朝堂之间的分歧,是中国文人志向的重要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