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进善:工农兵结缘计算机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57篇文章

靳进善,1937 年10 月5 日,生于河北省宁晋县西村。出生六天时,日军侵占家乡,全家逃难。1955 年17岁初中毕业后进入解放军重庆通信技术学校,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参与地对空导弹“543”的地面控制系统研发工作,1962 年转业至北京计算机三厂,1973 年参加了DJS-200 大中型计算机系列的联合设计、试制和内部主存储器的研制。 

一批青年人和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一起成长,靳进善是其中一位,他一生经历过工农商学兵五大领域。

1937年10月5日生于河北省宁晋县西村。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大片大片的国土被日寇侵占,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正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铁蹄下的奴隶。

长大以后,听我老奶奶(家乡对父亲的奶奶的称谓)对我说:就在我出生的第六天,日本强盗的魔爪伸到了我的家乡。为了逃离战乱家里大人们用簸箩抬着年纪最大的曾祖母和年纪最小,出生刚刚六天的我。穿过青纱帐,淌过小河,最后来到一个叫做“素丘”的村庄。过了些时日,风声小了一些,才回到老家西村。多亏曾祖母的呵护,没听那些逃难人要把我仍了的话儿,使我得以存活!

1945年日本投降了以后,我开始上学是从姥姥家(赵县百户庄)开始的,先后又在邻村武家桥和本村断断续续上小学。就是这样我也没有上到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1949年才到南塔庄村上高小。1950年冬毕业,我的学习成绩仍然很差,据公布的成绩为:丙级第一名,而丙级共有三人,也就是我是该届毕业生中倒数第三名。

1952年进赵县初级中学学习。

1955年暑期初中毕业,18岁应招进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技术学校学习。在这里我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军人素质的养成。学到了为了将来为军队服务和步入社会的技术知识。

重庆通信技术学校。1955年组建,第一任校长邢绍孔,后来调沈阳通信学校工作,文革时期到四机部工作,任办公厅主任。第一任政委齐振亚,第二任政委是贺伯昇。

1978年解放军通信技术学校更名为解放军无线电通信技术学校。1986年升格为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重庆通信学院是一所多专业、多层次的指挥技术合一的综合型工科初级指挥学院。设有无线接力通信指挥、通信电源指挥等8个专业,本科、大专、中专3个培训层次。担负着为军队培养初级和中级通信装备维修技术人才以及初级通信指挥军官。

59年到1962年,我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参与C-75代号为543的地对空导弹地面控制系统研发工作。是我国地对空导弹研发制造较早的参与者。这里是我走出校门参加实际工作的开始,我的很多基础知识也就在这里得到了应用,同时也积累了很有价值的知识和实践经验。1962我转业时是总字743部队。

48年后的2007年8月3日我带小孙子到北京航空博物馆去参观,当年神秘的“543地对空导弹”(就是后来国产的红旗系列地对空导弹),早已揭下神秘的面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不光曾出现在国庆受阅方阵的行列里,现在整个防空阵地就展现在北京航空博物馆的一块草地里直指苍穹。我这才有幸站在曾为之出世,而付出四个年头精力的“红旗1号”身旁,触摸它与它合影。

2009年10月1日是祖国建国60周年大庆,在受阅导弹方阵的行列里出现的是“红旗12”。我每每看到卫星发生成功,卫星回收成功,嫦娥探月,载人飞船升空和返回总还是为之兴奋不已。应该说这倒不是因为我曾为“红旗”的研制贡献了什么,而是因为今天有了更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防空系统感到欣慰。

1962年转业至1997年,我在北京计算机三厂,做过除当上厂长和从事机加工以外的各种工作:计算机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采购、技术服务、标准化等。参与了我国较早的全晶体管数字计算机DJS-5、台式机DJS-4的研制和生产。

北京计算机三厂(原名北京无线电三厂)1965年4月筹建,同时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DJS-5全晶体管数字电子计算机。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发制造史上算得上高速度,用倒推法安排计划,日以继夜的鏖战,研发与生产同步进行,到1965年10月1日定型并参加了国庆游行。每个人都有值得记忆的日子,对我来说,这一天就是其中一个难忘的日子。

1969年参加了“441-C数字高炮指挥仪天津会战”。

1969年那还是在文革时期,厂里派我和王玉芳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加有关“441-C数字高炮指挥仪”会战事宜的会议。记得那是在哈军工一间会议室里,参加人员哈军工有康鹏等,还有天津电子仪器厂的代表。

1975 年7 月,441-C 数字高炮指挥仪天津会战部分成员,(左起)王万章、俞午龙、康鹏、傅振东、靳进善。

当时电子工业部决定组织441-C数字高炮指挥仪联合会战,地点设在天津电子仪器厂。我们厂派了由运控、内存、外设、电源,软件(当时叫“数学”)、结构设计等组成441-C会战小组,由赵子和带队到天津电子仪器厂参加会战。天津会战组成员还有佳木斯电子仪器厂。北京军区炮兵科技处派的一位军代表王玉栋,是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位排长,还有一位参谋。军委炮兵司令部由科技处赵章会负责,黄开明参谋参加。

联合会战试制工作一直持续到1973年。后来这台设备被定型,称为59式57-1数字式高炮指挥仪。

“成功了,终于成功了!本来1975年就准备批量生产装备部队的,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听说王诤部长讲,批量生产441-C ,部队要多少生产多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我们的高炮部队用没用上它。当初搞研究时这些人是默默无闻地干,成果出来了,用上就用上了,这些人仍然是无声无息,顶多面对着自己的成果心里高兴一下,宽慰一下自己而已。”

——摘自:滕叙兖《鹏鸣九天——科学家康鹏教授的非常人生》

1973年参加了DJS200大中型计算机系列的联合设计和试制工作。

DJS200系列计算机是我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系列。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北京计算机三厂是参加联合设计单位之一。我在联合设计中参加了内部主存贮器的研制工作。DJS220主存贮器读写周期2μs,容量32位32kB。选用均分负载方案(在当时已是很高速度和位数最高的主存贮器了)。

1985年至1997年在计算机三厂三产经商。

1997年10月60岁退休。

在我这一生中经历了:农村、学校、军营、工厂和回家养老五个阶段。从事过工、农、商、学、兵五大职业。

徐祖哲点评:80年代和计算机三厂打交道,就与老靳相识,他从军校毕业至退休,38 年间他都与电子计算机为伍,无时不在奋斗。他担任过工厂的销售科长,接触到北京和许多省市的计算机用户,和用户单位的科技人员成了好朋友,了解许多单位的应用情况,工作认真,热情和蔼,用户的计算机设备遇到技术问题,都先要找他询问。产品和生产中的不少问题,通过供销渠道返回到设计和加工环节,造就了工厂良好的市场形象。

1985 至1997 年, 国企“ 体制改革”,他转身“三产”到中关村经商,在四季青乡的“四海市场”租用了一个门脸铺面,经营一家国营“通和商社”,所得利润全部上交计算机三厂。熟悉他的客户,感觉他似“地下联络站”的潜伏者,这种“农村承包”式的部门切割,单纯经商贸易,使他难于发挥作用。

后来才知道,他最值得回忆的是参加四机部仿真指挥仪会战的收获,有机会进入哈军工,与著名的计算机老师们相识。三厂因此获得四机部拨款,买了一辆南京产“跃进牌”汽车,盖了一座三层小楼,这座小楼现在还耸立在和平西街的厂区,谁敢说老计算机人没有获得经济效益和贡献?

《溯源中国计算机》2015年三联书店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