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研究】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科技变化与核威慑的未来 |国政学人

简  介

【作者】Keir A.Lieber是乔治城大学沃尔什外交学院副教授,Daryl G. Press是达特茅斯学院政府学院副教授。

编译】扎西旺姆

校对】李玉婷

审校】汪琪茜

来源】Lieber, K. A., & Press, D. G. (2017). The new era of counterforce: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nuclear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41(4), 9-49.

【期刊】(International Security)是国际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同行评议顶级学术期刊。它成立于1976年,由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Harvard University)编辑,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MITPress)每年出版四次。2018年影响力因子为4.135,在“国际关系”852位。

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科技变化和核威慑的未来

The New Era of Counterforce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Future of Nuclear Deterrence

Keir A.Lieber

Daryl G. Press

内容提要

核威慑(nuclear deterrence)是以威胁报复(retaliatory threat)为基础的。因此,用于威慑的核武库必须要在敌人的第一次打击(first strike)中幸存下来,并且仍能对攻击者造成无法承受的伤害。在核时代中,大部分报复性的核武库难以幸存。面对超级大国强大且分散的核武库,旨在瓦解敌方核力量的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攻击似乎都不太现实。然而科技进步动摇了核威慑理论的基础,令世界范围的核力量都更加脆弱。本文将首先讨论核武库生存能力在核威慑理论中的关键作用,其次描述拥核国为确保核武库生存采取的主要战略。接下来,探讨影响生存能力的主要技术趋势--武器精确性的飞跃及遥感方面的巨大改进,如何威胁到这些战略。最后总结并展望该趋势对于国际政治以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用于保障核武库生存的主要战略:加固战略(hardening),其作用很大程度上已被核运载系统跃升的精准度所抵消;隐蔽战略(concealment),它为遥感技术的革命所消解。防护核武库的任务日趋艰巨。要明确的是,世界各地的核武库面对攻击并不是同等的脆弱。拥有大量资源的国家可以通过大量投入资金与精力扭转这一趋势,并保证其核武库存活。然而其他国家就没那么幸运了。

通过研究核力量逐渐攀升的脆弱性,本文将探讨核革命理论(theory of nuclear revolution)的理论难题:既然核武器作为威慑的终极武器,可以保护拥核国免于侵略,为什么拥核国还是感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并参与激烈的安全竞争呢?不同于核革命理论将其归咎于犯错的领导人、官僚体制或功能失调的国内政治,本文提供了关于理论与现实差距的简单解释:想要核武器使拥核国从根本上安全,该僵局状态必须持续。然而问题是,现存的核武库将来也有可能被摧毁。核武器确实是迄今最有效的威慑武器,但获得解除武装袭击能力的可能性,以及对对手同样作法的恐惧,致使核武器无法使国际政治转型。

文章导读
1
理论中的核生存能力

核威慑理论有两个简单命题:当代价高于利益时,国家不会攻击对手;核武器使所有国家,即使是相对薄弱的国家,也可以对攻击它们的国家造成空前程度的损害。由此推出,攻击一个拥核国的可见好处远低于其被核武器报复的代价。只要核武库可生存,便可承受敌方的第一次打击并实现报复,核武器成为了守护和平的强大力量。核革命的理论建立在核威慑理论之上,并认为,一旦国家部署有生存能力的核武库,便不再需要害怕被侵略,也不必担忧权力的相对平衡。核革命的理论承认核时代理论预测和国家实际行为的不一致之处。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便不符合其说法。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是出于该理论对与核武库生存能力的过分自信,认为一旦部署核武器,便会永远存在。

本文认为,不仅在原则上有回旋之地,并且先进的技术进步也会使所有国家的武器库比过去更难以生存。而当核武库变得更难以生存时,核威慑也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所以说,与核革命理论所持观点相反,安全竞争不仅将会延续,还会随着打击军事力量能力的加强进一步恶化。

2

实践中的核生存能力 

目前有三个基本方式保护本国核力量免于攻击:加固,隐蔽及冗余(redundancy)。加固战略是指军事策划人员在强化发射井中部署导弹,以防止爆炸、热量、地面冲击和其他核爆炸的影响。隐蔽战略是移动装载系统生存能力的的基础,比如弹道导弹潜艇(ballistic missile submarines 简称SSBNs) 或移动导弹发射器(mobile missile launchers),藏于宽广的部署区域。难于隐蔽的飞机也可以分散到其他机场或保持空中警报。冗余被用来支持核任务的各个方面,特别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大多数拥核国使用多类型运载系统和弹头,以阻碍敌人的打击计划及防止弹头设计缺陷;或将部队和弹头分散到多个基地。

以上策略是相互冲击的。加固确实有利,但也意味着牺牲隐蔽性。加固后的导弹发射无法移动,一经发现将面临着全面摧毁的风险。同理,隐蔽战略也会牺牲加固的利好。如果移动部队被发现,便很容易受到攻击并被摧毁。有些国家采用了以上两者结合的操作理念,中国便是如此。虽然这种操作理念结合了两种战略的优势,但也会有所损失。例如,如果攻击者确认了中国分散军力的地点或在迁移过程中探测到移动的导弹,这种战略就会置其部队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以下将要介绍的两股技术趋势—武器精准度跃升及遥感技术革命,就会直接破坏加固和隐蔽战略的能效。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各方潜在对手核武库的削减也削弱了冗余战略的能效。

3
精准打击军事力量的时代 

核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即使是经过了20世纪七十年代,远程导弹也无法十分精准地摧毁加固发射井的场地。科技进步提高了精准度,比如导航和导引技术的飞跃提高了导弹在航行中准确确定其位置并归位的能力。

提升的导弹精准度:本文通过比对1985年与2017年美国弹道导弹击打加固发射井的效力,得出结论:精确度的提升促进了打击军事力量能力的显著提升。然而,尽管导弹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但这些武器仍然不够有效,无法单独用于对付加固的目标。通过多次击打同一目标提高击中率的做法可能造成误伤(fratricide),但精准度的提升确实也会通过针对单一目标分配多枚弹头来帮助解除打击军事力量的袭击。

逐渐消失的误伤问题:误伤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核爆炸引起的辐射、热和超压会摧毁或影响周围弹头,常在未射中(miss)发生此类误伤现象,可通过至少间隔3-5秒发射下一枚弹头解决。但第二类问题难以克服,低纬度打击引起的尘埃云会对目标起掩护作用,严重影响下一枚弹头的发射。精准度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误伤问题,将发射的三种结果(命中、失败或失误)减少到只有两种:命中或失败。失误(miss)是误伤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精准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得到解决。

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的累积后果:一,精准度的提高改变了弹道导弹潜艇的作用,将这些主要针对人口中心的工具转化为强大的打击军事力量的武器。二,升级的保险丝系统在弹头偏离路线时,提前引爆或降低高度以尽可能的靠近目标再引爆,显著提升了发射效力。三,在检测到故障时,导弹快速重定目标的功能可以通过减少故障弹头引发的后果来提高弹道导弹的有效性。在实际中,还会有诸多因素影响。包括攻击部队的技术、目标情报的精确性、目标国探测入境打击和“预警发射”的能力以及其他取决于政治和战略背景的因素。

低伤亡打击军事力量的开始:在实际中,可怕的平民伤亡也是核威慑的考虑因素之一,主要危害因素来源于放射性沉降物。发射者通过弹头在地面爆破以最大化对于加固核设备的破坏性,但地面混杂放射性物质的碎片将被拉进火球中,辐射扩散到所及之处。虽然应用核武器却不造成大量放射性沉降物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中,只有采用高精准度要求的低当量武器(low-yield weapon)才有可能实现低伤亡地打击军事力量。精准度的不断提升使以上成为可能,并不断增加针对加固目标常规攻击的效力。

总的来说,核武策划者一直以来采取加固战略来确保核武库的生存能力。从加固战略这一角度而言精准度的跃升,大大削弱了核威慑的技术基础。

4
打击军事力量的透明时代 

遥感技术的进步正在破坏隐蔽战略的效力,破坏移动曾带来的安全保障。在前所未有的透明时代,主要有以下五个趋势。一,传感器平台多样化。在已有技术情报平台——卫星、潜艇和试点飞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远程试点飞机、水下无人机及网络间谍。二,传感器正在收集更多信号,以便使用越来越多的技术进行分析。三,遥感平台日益提供持续观测。如果目标不仅限于计算敌人的武器,而且还要追踪其行动,持续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四,传感器分辨率的稳步提高,允许从背景噪声中分辨出更精确的测量和更微弱的信号。五,数据传输速度大幅度提高。

遥感和跟踪潜艇:遥感、数据处理和通信方面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它们对潜艇竞争的最终影响是无法预测的。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增加了海洋领域的透明度,削弱了潜艇隐蔽的能力。即使是被多次吹捧为最具生存能力的核运载系统,在过去也是脆弱的,而随着反潜战的努力和技术的迅速提高,其会越来越弱。

遥感和搜寻移动导弹:关于移动导弹生存能力的旧假设需要根据传感技术的进步加以修订。如果敌人的防空系统能阻止无人机的攻击,其海军可以在其沿海水域阻挡敌人的反潜战部队,反卫星技术可以使卫星失效,那么敌人的移动运载系统就可以保持安全。但是,在这个透明的新时代,隐蔽是否能够生存取决于反情报机构和军事机构之间的竞争状况。通过隐蔽战略生存的想法已经成为旧谈。

5
 何以应对 

各国肯定会通过努力开发对抗先进传感器和打击系统以应对其核武器日益脆弱的问题。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些努力的最终结果将是:核运载系统比过去更加脆弱。首先,打击军事力量能力在应对措施前表现强劲。第二,解除武装打击的潜在目标并不仅仅是应对单一的反力技术(counterforce);它们必须对一系列敌方的技术作出反应。第三,即使意识到漏洞,想要弥补也需要较长时日。应对措施与相应的击败措施之间的战斗正在进行,其结果可能取决于战略背景。拥有先进研发基础设施的富裕国家正在发展技术和理论,以在提高武器精准度和遥感能力的情况下保护其核力量。然而,资源有限的弱国将很难制定有效的对策,以应对各种新出现的对抗手段。

6
结 论  

自核时代以来,拥核国为保障核武库安全采取的加固和隐蔽战略受到了严重挑战。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帮助解释了核威慑理论的难题,指出僵局可以被打破,而核平衡可能因情况而有很大差异。同时,核力量逐渐攀升的脆弱性也有以下政策意义。其一,如果核力量日渐脆弱,拥核国需要部署更多有力且多样化的报复性核武库以维持威慑。其二,削减核武器的想法受到了质疑。最后,应该展开关于如何诉求有效打击军事力量系统的讨论。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可能会给那些最适应新形势的国家带来好处,而那些落后趋势的国家则会为此付出代价。理解这些动态的第一步是认识到当今拥核国所面临的新战略可能性。

本文由国政学人平台编译推荐

往期阅读

【重磅速递】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兴衰:从威尔逊到特朗普 | 国政学人

【重磅推荐】巴里·布赞:英国学派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 国政学人

【重磅速递】米尔斯海默:注定失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兴衰 | 国政学人

【IPE重磅】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与旧 |国政学人

【区域重磅】阿米塔·阿查亚:重塑东南亚研究:自我怀疑、渴望和对比较的承诺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专题导言:巴黎和会后的百年国关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复兴中国与凡尔赛遗产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劳伦斯·弗里德曼:大国战争的兴衰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一战后不同帝国的发展轨迹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邝云峰:权力——世界政治中的威望 |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历史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从巴黎和会到现在 | 国政学人

【国际组织】IO杂志: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武力运用问题研究 | 国政学人

【国际秩序】为什么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理念将美国外交政策引入歧途?| 国政学人

【关系理论】“关系”:世界政治关系理论的中国话语 | 国政学人

【冲突研究】IO杂志:革命、独裁和国际冲突 | 国政学人

【丝路研究】新丝绸之路:来自欧洲的观点与视角 | 国政学人

【英国学派】张勇进:中国与全球国际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等级制:实力与对规范变迁的协商 | 国政学人

【地区秩序】论经济实力的可转化性:中国经济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 | 国政学人

【IPE研究】封闭的圈子:墨西哥离岸金融的政治

【中俄关系】不得已的伙伴:系统-单元动态与中俄关系 | 国政学人

【IPE研究】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1934年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国政学人

【现实主义】斯蒂芬·沃尔特:傲慢的终结与美国克制的新时代 | 国政学人

【理论批判】系统、层次与结构理论:沃尔兹的理论并非系统理论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单极体系下的不和平状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 国政学人

【欧洲研究】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合规:加入欧盟后中东欧的经济改革 | 国政学人

【移民外交】国际政治中的移民外交 | 国政学人

【历史分析】国际关系中的历史偶然事件及其影响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吴建树:权力、道德、均势、联盟与摩根索——汉斯·摩根索的经典现实主义思想再解读

【外交政策】建设更好的民族主义 | 国政学人

【全球治理】全球治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斗争 | 国政学人

【友谊国关】将友谊重新引入国际关系:从中国到西方的关系本体论

【移民研究】组织化伪善的移民救援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政党实力和经济增长(Party Strength and Economic Growth)| 国政学人

【台湾学者】向骏:美国从“霸权稳定”到“霸凌不稳定” | 国政学人

【古代中国】张锋:古代中国的儒家对外政策传统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霸权研究3.0版:霸权秩序理论

【理论研究】巴里·布赞等:重思日本: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偏见 | 国政学人

【收入问题】全球性收入不平等:历史与现实 | 国政学人

【国际组织】国家缘何退出国际组织?| 国政学人

【南亚研究】南亚对冲:中印竞争中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平衡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美国霸权的自我毁灭:华盛顿浪费了单极时代 | 国政学人

【外交事务】民族主义为何有效?|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谁在欧洲议会中领导委员会? ——基于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研究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暴露于难民危机之中会让当地人更有敌意吗?| 国政学人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组织扩展数据(EDTG)的介绍——从1970年到2016年 | 国政学人

【印度研究】印度国家安全:挑战与困境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赞助、信任和国家能力:庇护主义的历史轨迹 | 国政学人

【伊朗研究】比较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威权政体的本质和领导能力 | 国政学人

【东亚研究】东亚的重叠式区域主义:决定因素和潜在影响 | 国政学人

【台湾学者】向骏:美中权力转移的陷阱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单极世界为何不是和平的?|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自由国际主义:历史轨迹与当代前景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新主权观|国政学人

【战争研究】不确定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在全球时代仍适用吗?|国政学人

【历史类比】克服西方历史想象的贫困:理解中国南海冲突的其他历史类比案例 | 国政学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