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痛施治:
一般骶骨痛:
黄芪30克,续断、杜仲各15克,补骨脂、菟丝子、巴戟、桑寄生、川芎、羌活各12克,小茴香9克。上药加水1200毫升,用文火煎之,取汁600毫升,分3次温服,每日1剂,以愈为度。
随证加减:痛剧而冷者,虚寒重也,应加制附片18克,并先煎;痛而胀重者,为挟有湿滞,应加苍术、白术各9克;尾骶正中冷痛者,督脉虚寒较重,应加鹿茸粉1.5克冲服,日服2次;夜尿多而清长者,加肉桂、益智仁各9克;遇阴雨而痛加者,挟风湿也,应加防已12克,苡仁18克,细辛6克;局部痛而拒按者,挟有瘀血也,应加川牛膝、元胡各12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物,不接触冷水,尤其不可房事。
经行尾骶骨痛
经前二三天即骶骨端胀痛,经期加重,胀痛难忍拒按,二阴坠胀,不能正坐,经净后胀痛亦随之消失。患者经期正常,经量少夹血块,带下色黄量多假臭味,口苦咽于,小溲短赤,大便如常。舌质暗有条纹瘀斑, 苔黄腻,脉沉弦。 曾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10余剂及强的松等罔效, 疑有骨骼问题,行X线摄片及
肛诊检查均未见异常。
[治则]利湿清热,活血祛瘀。
[方药] 龙胆草10克,柜子10克,木通6克,川芎6克,泽泻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红花9克,土茯苓30克,川牛膝20克,茺蔚子20克,炒五灵脂20克。服4剂则经量增多,尾骶胀痛大减,但小便仍不利,故原方加萆薢15克,石苇15克,继服10剂
病剂全愈。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以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见《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评析] 本病中医称经行尻痛,临床少见。脉症合参,属湿热下注,湿热阻遏旎中,故二阴坠胀,皆骶骨胀痛。 今非血瘀阻滞之故,故服用血府逐瘀汤无效。 阴部为肝经所过,故清利肝经湿热用龙胆草、栀子、木通、泽泻、土茯苓、萆薢、石苇等;又配用当归、川芎、红花、牛膝、茺蔚子活血通络;加用柴胡、五灵脂疏肝理气止痛,因而湿热清,脉络通,气血流畅,奇病菏愈。
摔伤骶骨裂治疗:
先期
①辩证: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
当归15克,生地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4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柴胡14克,牛膝10克,炙甘草8克。
7剂,水煎服。
服7剂后,疼痛大减。
后续
②辩证:瘀血虽去,气滞犹存。
治则:理气散结止痛。
处方:【通气散加减】。
木香8克,沉香8克,延胡10克,炙甘草4克,小茴香10克,橘核10克,荔枝核10克,黑白丑6克,当归12克,红花6克,鹿角霜10克,天仙藤20克,丝瓜络10克。
10剂,水煎服。
服上方10剂,诸症皆愈。
手法:
根据“下病上治”的原则,取左右胳膊上臂和肩胛骨夹角的筋肉处,找出两侧筋肉的失衡点,失衡点的标志为,高或低、前或后、上或下、软或硬等形态。待失衡点确定后,取失衡处的高点、上点、后点,以及硬点,用手指揉按,使之逐渐平衡,骶骨疼痛即可得到缓解。治疗结束后采用尺再次测量,轻者当时恢复正常,重者几次就能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