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六十不言交,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什么意思?有何道理

在农村地区,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坊间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六十不言交,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

当然,这样一句俗谚不是民间百姓随口一编,信手拈来的,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经验中的一种智慧总结。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这“六十不言交”。

六十岁,又称花甲之年。当一个人跨过六十岁这个坎,在生理和年龄上已经迈入了人生当中的老年阶段。那么,何为“六十不言交”呢?

“交”在这里主要可以解释为“沟通、交流”。整句话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面对六十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交流上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沟通艺术,切忌讲话不知分寸,谈话内容不经筛检。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人常言,三岁一个代沟。因此,在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沟通中最直接的冲突便是代沟问题。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无论是在价值观还是行为方式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交谈过多或者过于直白很可能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在标新立异的年轻人面前,老年人的许多观念和做法显得相对陈腐;而在老年人眼里,这些新一代,在生活作风和想法行事等方面,或多或少不符合老一辈那一代人的行为准则。

因此,这种沟通极易产生生活上的不愉快,导致家庭氛围的不和谐。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在婚后选择与父母分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过多的沟通带来的不是温馨的家风,反而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的捆绑与束缚,进而引发矛盾升级。

因此,人们说“六十不言交”也不无道理。“忘年交”虽有,但是这样的现实例子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当代年轻人而言,掌握“不言”与“少言”的一门说话艺术尤为重要。

其次,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七十不留宿”的学问。

谈到“七十不留宿”,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在村里见到的一个现实案例。

小时候,我们村子里头人不多,只有几户人家。当时的农村地区,无论是交通还是通讯设施,都还相当落后,很多人家连电话都没有安上。当时,我记得我们村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大爷,人们叫他老高,为人特别爽朗和蔼,可惜妻子早逝,儿女又在外务工,一年到头过着独居的生活。

有一年过中秋,隔壁村的大伯,以前和老高关系特别好的一位伯伯看他一人太过寂寞,便邀请老人家去他家中过中秋节。

因为过节热闹,两个人见面一高兴便多喝了几杯,老高当晚也就没有回来。谁知道第二天,那位伯伯慌慌张张跑到我们村,见人就说老高心脏不行,突然就走了。一时之间,大家又是喊人帮忙,又是联系老高子女,各自吓坏也忙坏了。

老高的突发离世无疑给那位老伯带来了巨大的惊吓,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后来,据说那位老伯也因此遭到妻女指责,苦不堪言。

看到这里,相比大家已经明白了“七十不留宿”的道理了。人到了七十岁以后,机体的各项功能已经开始衰弱,出现一系列显性或隐性疾病。而且,很多突发性的疾病,如心脏病、脑溢血、哮喘都是难以预测并且能在短期内致病的疾病。这个岁数的老人随时随地都在面临着身体上的难关与考验。

因此,老年人自己到了这个岁数要有一定自觉,尽量避免到他人家中留宿,以免发生意外情况时,造成比较麻烦的局面。同时,年轻人,除了至亲子女以外,也尽量避免留宿这个年纪的老人。

最后,“八十不留饭”的道理其实和“七十不留宿”很接近。

八十岁的老人放到以前,算是老龄老人了。当然,这个岁数的老人也面临着不少生理上的考验。例如,牙齿的脱落、消化系统的衰竭都会给他们带来不便和一些痛苦。因此,吃饭对这个年龄段的很多老人来说已经成了一大难题。

如果你邀请了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吃饭,自然也要提前做好一些心理准备。

比如说,年轻人牙口相对较好,而老人常常面临牙齿脱落的问题,在饭桌上,也只能进食一些软烂之食。个别老人还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在饮食上还要格外控制油盐和糖分。当然,这很许多年轻人的饮食爱好相悖。因此,食物的选择会成为邀请老人吃饭的一大考验。

其次,如前文所说,对于肠胃、消化功能较弱的老人而言,不合适的食物还极其容易引发他们肠胃的不适,甚至引起噎食等突发情况,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因此,不要轻易请高龄老人吃饭有一定的道理,值得年轻人参考。

总结:

这句俗谚中的“六十、七十、八十”这样的岁数其实都不是实指,某种程度上都是在指代老人。这其实也是前人给我们后辈总结出来的一套和老人的生活相处模式,即不要多言,不要轻易留宿和吃饭。

在家族观念深重的中国,这种观点可能让人觉得过于伤害老人。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前的这三点可能有个别不适用于所有老人。

但是笔者还是认为,但凡存在的都有其合理性。以上观点,仅供当下年轻人借鉴与参考。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