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玄武门之变(五)历史很客观 记述有立场
总的来说,历史是客观的,但记述者永远都是有立场的。更主要的是,不论谁记述历史,也会夹杂自己的情感色彩;更会习惯性的美化自己、丑化自己的敌人。
因为类似的原因,如果我们只能看到单方面记述的历史,那历史通常都是忠奸善恶脸谱分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清的戏剧故事;总而言之,怎么看也就是一个好人与坏人、正义与邪恶大战的故事。
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另一方记述的历史,它通常还是一个忠奸善恶脸谱分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清的戏剧故事。但是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从前的反面人物突然全变成了正面人物,而从前的正面人物,突然都成了反面人物。
因为类似的原因,只要资料足够丰富,我们就会发现,历史通常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多权威学者也争论不清的历史事件。
我这样写,难免有人会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总而言之,让你这么一么说,历史就没有真相了。
其实呢,说这种话的人,肯定都不知道历史虚无主义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唯物史观是怎么回事。因为我说的这是标准的唯物史观。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是上层建筑的一种。既然是上层建筑,它就注定会有立场、有倾向性。
对此,不要说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的唯物史观作品了;就是我们学的历史课本,也从不讳言这些,更会反复强调这一点。
比如,我们学生时代的课本中,经常会说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总的来说,同一段历史、同一个人、同一个事件,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它记叙出来的样子,就是天差地别的。
最简单而言,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所以农民起义不是贼就是寇;而站在人民的立场,还用说吗?因为农民起义这个词本身,就明确代表了立场。
再简单而言,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曾国藩就是古今第一完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曾国藩就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当然了,同样是蒋介石,在不同人的笔下,那就是天差地别的。因为在有的人笔下,蒋介石也堪称千古第一完人;虽然失败了,但也是因为他太讲原则了,太讲道德了;而对手却是无所不用其极。问题是在有些人的笔下,蒋介石就是一个标准的无能、无德、卖国、害民的反动派头子罢了。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就会说,一个优秀的史官,绝不会有立场的,因为他们永远会公正的、客观的秉笔直书历史。
总而言之,齐太史兄弟不畏崔杼带血的大刀;董狐不畏赵盾滔天的权势,该怎么写历史就怎么写历史。
因为史官大都有这种可敬的节操、素养,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通常都是可信的。
其实呢,齐太史兄弟、董狐记述历史时,屁股都歪到姥姥家了;如果当时的历史,就由他们去记述,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肯定都会大变样的。
按流传最广的史书说法,齐庄公荒淫无度,给崔杼带了绿帽子,还四处宣扬;崔杼忍无可忍才杀了他。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待者曰:“不可。”崔杼怒,......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
《左传》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但是这一切到了齐太史兄弟笔下,就成了某年某月,崔杼弑君。
按流传最广的史书说法,晋灵公邪恶变态,还一心要杀忠君爱国之心可表天地赵盾,所以被赵穿弄死了。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於桃园而迎赵盾。
《左传》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但是这一切到了董狐笔下,就成了某年某月,赵盾弑君。
就齐太史兄弟、董狐这种写法,真有人相信,他们没有立场?真有相信,他们屁股没有坐歪?
虽然我不敢说,《左传》、《史记》中所写的内容非常可信;问题是,相关内容的存在,显然证明齐太史兄弟、董狐所写的内容都非常有倾向性,因为对君主不利的内容,他们都有意无意的给隐没了。
齐太史、董狐之所以被称作史学界的良心,无非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神话君权罢了。
这就好像,伯夷叔齐被人称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多值得人们称颂。而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就是君主再不是东西,大家也不能反对;君主再欺负你,你也不能反抗;你敢反抗,你就是大逆不道!
总而言之,纣王再坏,他也是天子;你周武王再好,也是乱臣贼子啊。所以,我们这种代表忠义的人士,宁死也不吃你们周家的小米饭!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作为臣子,思想觉悟高到了这种境界,虽然不是圣人,在许多人眼中,也和圣人相差无几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从齐太史、董狐说起。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齐太史、董狐为什么敢那样“秉笔直书”历史呢?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崔杼、赵盾有很多政敌,而且势力非常大;关键是,齐太史、董狐碰巧和崔杼、赵盾的政敌是一伙的。
崔杼弑君后,仅仅两年后,就在穷途末路中自杀了;赵盾弑君后若干年,赵氏一族差点被灭了门;而此时距三家分晋,还有很多年。
以他们的实力,敢和他们公然作对的人多的去了,并不是只有齐太史、董狐。
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众多强大的、敢和他公然作对的政敌存在。说到玄武门之变时,难免也会有史官,公开谴责李世民大逆不道的行为。
换而言之,这些史官在说到玄武门之变时,难免也会说,某年某月,李世民杀兄逼父。然后呢,然后就什么话也没有!
面对这种史官,你说李世民会怎么对他?我估计肯定会赏他们一刀的;而且还会把他喷得狗血喷头。因为,你们作为史官的节操何在?!
面对一件事,你们不说起因,也不说经过,就说结果,而且以耸人听闻的形式写出来;你们是史官?还是小报记者?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们老师没有教过你们?
是的,是我杀了太子李建成!问题是,我为什么要杀他,你怎么不说?他们此前是怎么对我的,你怎么不说?
是的,我提前接班了!问题是,我为什么会提前接班,你怎么也不说?我如果不提前接班,以国家百姓会有多大的危害,你怎么也不说?
你把起因、过程、结果都摆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评一评,如果大家都认为我有错,我也认了!问题是,你们隐去起因、过程,就说结果,而且以耸人听闻的形式写出来,你们是说话不负责的小报记者?还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史官?
从某种意义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通常只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是无可置疑的。
最简单而言,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是秦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李建成。
再简单而言,齐庄公是君主、崔柕是臣子;某年某月,崔杼把齐庄公杀了。
再简单而言,晋灵公是君主,赵盾是臣子;某年某月,赵穿把晋灵公杀了;赵盾回来主持国政,赵穿啥事也没有。
这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相信谁去记述它,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中间发生了多少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同的历史当事人去说,那就天差地别了。
最简单而言,说起李建成、李世民兄弟明争暗斗的起因、经过,谁是谁谁非,谁对谁错时。你让李世民去说,肯定都是他的理;让李建成去说,肯定都是他的理。
他们谁说的可信?我们只能根据最基本的事实,搜集更多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然后用自己的逻辑、经验去判断了。
从这层意义上,读史者如果不能明白历史的这种特殊属性,通常只会产生两种结果。
第一个结果:那就是他所有的历史知识,其实都是一个个的故事段子。在这些故事段子里,忠奸善恶脸谱分明的如同戏台的角色,是非对错分明的,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一眼就能看清的。
第二个结果:那就是他渐渐成了历史虚无主义者,因为翻开历史书,那就是由一个个的罗生门构成,最后他就会觉得历史无所谓什么真相了。
关注公众号 关注泪痕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