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餐厅都要罚款!立法制止餐饮浪费究竟伤了谁?
“餐厅没有执法权,凭什么收取罚款?”
2020年12月22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引导消费者按需适量点餐,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如果通过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造成明显浪费的,且在警告过后拒不改正的,将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此外,草案条例还强调,餐厅可以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取处理厨余垃圾的相应费用。
两条草案条例曝光后,很快就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红餐网(ID:hongcan18)在今日头条上发布的“顾客吃不完造成明显浪费的,餐厅可收一定费用!你怎么看?”一则微头条,就有近2000位网友包括餐饮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这当中,虽然也有网友对该立法条例表示赞成,但反对、疑惑和质疑的声音仍然占据大多数,质疑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浪费到底是餐厅的责任,还是顾客的责任?
“饭店做的饭菜难吃,浪费了,算谁的?”
“吃剩下的菜打包算不算浪费?打包的饭菜转身扔掉,又怎么算?”
“顾客执意要点没吃完造成浪费,这是顾客责任。但如果饭店餐厅明知道吃不完也不阻止顾客,这是谁的责任?”
△网友热评
2、由餐厅来收取费用合不合理?
“这个收费是啥意思?是处罚吗?餐厅有处罚权吗?”
“饭店餐馆又不是执法部门,没有执法权,凭什么收取餐余费用?”
“造成浪费是指社会资源浪费,餐厅并没有任何损失,理解不了为什么由餐厅来收取食物浪费费用。”
“消费者本身就已经对餐厅的食物和服务都支付了费用,立法让餐厅再来收取这些费用,到底是为什么?”
△网友热评
3、收取的罚款给谁?
“餐余费让谁来罚?收到的罚款是给饭店还是收缴国库?”
“餐厅来收这个费用,那为什么要国家来立法?收了这个费用,最后归餐厅还是归国家?”
△网友热评
“如果强行收费,担心会引起顾客反感”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上百人的宴席剩饭剩菜情况很常见,我们服务生在顾客点单的时候会提醒要适量,毕竟我们有经验,但大多数顾客并不在意。”深圳一家酒店宴会厅经理坦言,“餐饮浪费立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宴席浪费,我们也愿意支持和配合,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我们要如何定义明显浪费的界限,如何制定罚款标准和金额,目前还毫无头绪。”
“消费者点多了,我们一般会提醒。但作为服务行业,顾客体验非常重要,所以一般情况下即使浪费多了也不会强行收费,我们担心会引起顾客的反感。”广州天河一家烤肉海鲜自助餐厅经理很无奈。
“如果真的收费了,可能会对门店的客流有一定影响,有些比较敏感的顾客,可能就不会再来了。”
△网友留言
立法制止餐饮浪费,如何避免沦为鸡肋?
据红餐网(ID:hongcan18)了解,餐饮浪费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全球爆发的粮食危机等问题。
据近期联合国与世界粮农组织发出的警告显示,2019 年全球有近 6.9 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还有多达 1.3 亿人可能陷入长期饥饿,2021年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中国粮食生产屡创新高,虽然不会有粮食危机,但“餐桌上的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每年倒掉的食物可养活约2.5亿人。
因此,2020年8月,中央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而后,反浪费、制止浪费便成为餐饮业热议的焦点,全国各地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餐饮浪费的宣传。近半年来,已有30多个省份餐饮相关协会发出倡议,通过“倡议引导理性消费,不得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对‘光盘’顾客予以适当奖励”、“倡议推行“N-1”点用餐模式”等方式“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从餐饮浪费严峻程度以及全球粮食危机两大维度来看,国家立法制止餐饮浪费,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大势所趋。
然而,站到餐饮从业者的角度来思考,政策的落地和执行确实是不可忽视的难题。
如何避免立法制止餐饮浪费成为“鸡肋”,切实解决餐饮浪费问题,同时又让餐企以及广大消费者更易配合执行?
红餐网(ID:hongcan18)认为,一定要多征求餐饮从业者的意见,完善界定标准。
法律的颁布,有两大重要功能,一是行为指引,二是裁判依据。餐饮浪费立法,从目前来看,主要还是行为指引的问题,希望能用法律引导大家节约粮食资源,避免浪费。
正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陆剑所言,餐饮立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泛征求民意,包括餐饮行业提供商、消费者、餐饮经营者、餐饮平台,都要听取他们的心声,再做决策。
此外,界定相关的标准时,一方面要对小份餐的规格、标识提醒的设置等设定明晰的强制标准,作为监管处罚的依据;另一方面,对商家的诱导、误导等比较难判断的行为,也要进一步完善界定标准,使执法更加容易。
结 语
从我国餐饮浪费的严峻程度看,通过立法手段去制止餐饮浪费已然刻不容缓。如何真正避免餐饮浪费,把节约落到实处?
红餐网对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说的这句话表示赞同——制止餐饮浪费,要打造完整有机健康生态链条,从国家政策的宣导到行业协会的推动,再到餐饮企业的参与,消费者的实际行动,环环相扣,仅依靠一个端口去发力是无法形成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