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用人原则:选人用人,还有比德、才更重要的东西
《资治通鉴》总结了许多前人的经验教训,记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事实,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至今受用匪浅。那些历史事件中展现的道理都可以运用和借鉴,不过要结合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读史以明志,我们通过对史学故事的了解和启发,将在其中学习到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这是古代帝王培养儿子经常运用的史学书籍,涵盖了一千多年的中国的历史,记录了许多历史故事。书中那些历史故事和帝王之术,如今读来,仍觉得意义深远。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写到,冒顿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继位,为了巩固汉朝的统治。汉文帝通过联姻以及派中行辅佐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中行此人不愿去匈奴辅佐公主。这也最终导致了中行的反叛以及老上单于对他的宠信。
那为什么汉文帝要派遣中行去辅佐公主。第一点就是匈奴现在新的单于刚刚继位,正是汉王朝将自己的势力渗透体其中的大好时机,通过联姻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仅仅靠公主一个深宫闺秀,这并不靠谱。
需要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来辅佐他。而中行就是汉文帝看好的辅佐公主,给匈奴渗透汉庭势力的最佳人选。汉文帝也是看中了中行有一定的才能且忠于汉朝。但是汉文帝却忽略了中行并不愿意前往匈奴辅佐公主。而且在汉文帝在游说中行的过程中犯了一定的错误,最终导致了中行的反叛。
汉文帝的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过于重视这个人的德行和才能,忽略了这个人的态度和意愿问题、态度问题。中行这个人本身就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匈奴帮助公主渗透汉庭的力量。即使汉文帝强迫中行前往匈奴,中行也不会尽心尽力的辅佐公主,为汉王朝鞠躬尽瘁。
态度决定一切
这就启发我们,态度决定一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有迷茫的时期。而我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就像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当我们认真的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就会很高。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这个人对待这件事的行为,只要对这件事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才能够尽心尽力地解决这件事情。
只有当我们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端正自己的态度,拥有一个良好的态度就是成功的开始。我们要从内心深度认可自己的能力,认为件事情能够成功。
良好的意愿
中行的反叛告诫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拥有良好的意愿,只有将我们全身心的热情,投入到这件事情中去,我们才更容易成功,才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样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学习的时候,感兴趣的学科往往成绩会比较理想。
当然,如果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忽略这两条问题,就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就有可能会让人不乐意去做这件事情,会过度地消耗时间,而且很大程度上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中行的反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没有意愿,也有可能导致做这件事情的效率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选拔人才要更加注重人才的意愿取向。
最为严重的情况下,他会进行搞破坏。如果没有干这一件事情的欲望,还不得不干这一件事情,很容易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和破坏心理。中行在汉文帝的逼迫下去匈奴辅佐公主,中行在这件事中很重要,而他的反叛直接导致了汉文帝利益的缺失,还给老上单于带来了利益和人才。
汉文帝此举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还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带来了一定的利益。由此也启发,我们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人才的意愿。不能盲目的逼迫别人去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
不过自己选中的人才真的不乐意去做这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考虑换人,也可以对人才进行思想沟通,以达成共同的出发点和目的。以说服为主,如果此举行不通,可以了解他真正的利益和诉求,用优越的条件来诱惑他有意愿去达成一件事情。
读一读历史,会让你感悟人类几千年的智慧,《资治通鉴》作为史书中的重中之重,被称为帝王之书,是有独特存在的含义。
但很多人想要读历史,却被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劝退,那么推荐你们读一读这本《孩子读得懂的资治通鉴》,里面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让你更加轻松的理解。这套书也是非常棒的亲子阅读刊目,这样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加强了家庭情感。
古人的智慧是非常伟大的,尤其是古代王朝的帝王治国平衡之术,这些心谋和算计,都已经随着一个个国家的灭亡而泯灭。家长就应该放下手机多和孩子一起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