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尽管如今古镇民居院落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从现在的景致来看,或多或少还是能够看到昔日的影子。
【3】如今,随着古镇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现在许多古镇的百姓都拿出自家独特的看家手艺来获取生活来源。
【4】在西古堡,尽管人们现如今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像这样的院落还尚有存留,或许是为古镇的旅游业增添一些质朴之感吧。
【5】古镇的小吃大多以家庭产业为主,由于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基础环境较差,绝大多数商贩的摊点都摆在马路两侧,一有风吹车过便尘土飞扬,饮食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这不得不引起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的重视。
【6】在古镇,像这样的老房子随处可见,通过支撑房檐的两根木柱便可看出,随着岁月和年轮,这种沧桑之体还能撑多久谁也不知道。
【7】红砖墙与土坯墙看似区别不大,但却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经济条件下的改善与进步的缩影。
【8】保护完好的明清建筑,虽经加固修缮,但依旧能看出当时建筑的厚重风貌。
【9】青砖素瓦,甬道门楼,是古镇每家每户特有的宅门标志。
【10】在古镇,如今像这样的老房子,要远比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值钱,这其中的道理相信你懂的。
【11】看似具有时代感的门墙,其实也浓缩了不同年代的历史韵味,因为从那两扇朽而发黑的木门即可看出。
【12】随着当地“打树花”表演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古镇的旅游业很是兴旺。一些主要街道和商铺都在进行建设和翻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古镇的旅游环境会越来越好。
【13】随着旅游和经济大潮的涌现,如今古镇的老人也闲不住,尽管这些小玩具不值几个钱,但尽心的操守和勤劳,依旧能够体现出他存在的价值。
【14】这是古镇现如今保存最完好的远期建筑,从地上的石板路和城墙两侧的石砖墙即可看出古镇的岁月沧桑。
【15】西古堡南北两城的内城门相距227米,形成一条主要大街。主街东西各有三条小街巷,明清时期建起的古民宅就坐落在这些街巷两侧,总平面呈“国”字型,从而称其为“一主街、一官井、更道环堡一圈走”。
【16】古镇商业街一角。大都是当地商贩经营的土特产和自制小吃。
【17】临街经营的当地小吃,由于经营场所的问题,所以鲜见有人购买,原因相信你懂的。
【18】这是位于古镇里面的宋辽博物馆。
【19】这一盏盏五颜六色的彩灯,似乎给黄土味道浓厚的古镇注入了跳动的时代音符。
【20】就是这个“打树花”的表演,带动了整个西古堡古城的旅游业发展。
【21】面对年代久远的铁铃塔,几位游客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古镇商业街一角。
【23】商家在准备迎客的食材。
【24】面对鲜有人问津的窘迫,商家老人愁容满面。
【25】
【26】一群虎头虎脑的儿童在镇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习武学习。一旁端坐的老人与这些活泼好动且充满朝气的孩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0】坐在石阶上休息的老人。
【31】陈设于宋辽博物馆内的老物件,都与当地百姓的生活与劳作息息相关。
【32】刚到古镇不久,沙尘便如约而至,瞬间就把古镇铺满了黄色。
【33】这是坐落于古镇里面的民宅,此时,随着沙尘暴的到来显得愈发枯黄。
【35】古镇的建筑形式多样,布局巧妙,工艺精湛,无论砖瓦还是木楼庭院,都体现了古代民间建筑的高超技艺。可以说,整座西古堡村虽经百年风雨漂泊,但风采依旧,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
欢迎朋友到访 祝福夏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