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这才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读心理学的书,做不纠结的人。你好,我是迟毓凯,欢迎来到我的《心理学私房书单课》。

上一讲我们说到了科学的三大特性,以及弗洛伊德为什么不科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基思·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来聊聊科学思维的事,看看心理学家做研究的时候,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1. 引子:从爸妈朋友圈谈起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经常看家人的朋友圈吗?那里的内容是不是常常让你哭笑不得?爸爸妈妈的朋友圈,分分钟教你做人,然后剩下点时间就是告诉你如何养生:哪个老中医或者大师告诉你什么东西不能吃了,什么东西一定要吃了;某某新的疗法省心快捷,又流行又高效,某个大爷大娘多年的问题一朝解决,等等。 基本是伪科学和食神集散地,你躲不开,逃不掉,看着老人家发的东西,明知道其中的观点有问题,但指不出具体问题在哪,毕竟人家也一套一套的。其实,帮爸妈守住钱包,破解朋友圈的谬论,抵制伪科学的进攻,只需要掌握三条真科学的思维模式。

2. 可证伪性思维 

2.1 可证伪性,科学的照妖镜

第一个是可证伪性思维。还记得上一讲我们讲的科学三大特性吗?系统实证主义、可公开验证的知识,以及可实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最后一点,所谓'可实证解决的问题',就是指可以检验的理论,也就是可以被'证伪'。就是说你的一个结论、说法,或者理论,如果有用,就必须给出具体的预测,并且要给出条件,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如果根据这个理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么,这个理论就有问题,就需要被修正。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子命苦,自小就遇人不淑,幼儿园被小男生骗糖吃,小学时候被男同桌欺负,中学时恋爱被对方出卖告老师,大学之后又屡遭渣男......总之情路坎坷,所以她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那么这个理论有没有问题呢?当她碰到一个同道中人,也是招渣男的气质,认同她的结论,她们甚至在网上成立了“男人皆渣”协会,一同控诉男人的恶。但这个时候,她们遇到了迟老师,纷纷觉得觉得迟老师这个中年大叔虽然油腻,但确实是好人啊。所以,不管她们遇到多少坏男人,但只要碰到迟老师这样一个反例,那么这条理论就不能成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个理论就需要修正了。

科学理论必须具备可证伪性,这是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来的,这也是当下整个科学界基本公认的科学认证的“照妖镜”。按照这个“可证伪性”的标准,人们的一些善良的信条,比如“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就不是科学命题了,因为没有办法验证,不具备可证伪性。事实上,一个理论如果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它便不再是科学了。

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老百姓许多喜闻乐见的理论,星座啊,血型啊,玄学啊,人生哲理和各种鸡汤从可证伪性上判断都不科学,因为他们不做预测,又无法证伪,永远正确。

2.2 非科学不见得没用

心理学理论中有这样的吗?当然有了,弗洛伊德的那些充满睿智的思想,恋母情结啊,释梦的逻辑啊,等等,就不能算科学,因为没法证伪。

比如说,弗洛伊德在谈到心理防御机制的时候曾提到一个概念:阻抗。什么意思呢,阻抗是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就是在心理治疗中,当事人会对治疗过程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对抗,它可能是来访者人格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他面对威胁时出现的一种情境反应。

这个阻抗的观念就比较牛,因为它无法被证伪,于是心理治疗师就可以据此偷懒,面对某一心理问题,帮助来访者进行分析,如果对方赞同,那就证明他的水平高;如果对方不赞同呢,那就是来访者出现了“阻抗”。你看,精神分析就这么强大,总是有套说辞。这样不能证伪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把它当成科学了。

2.3 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打脸

前面说了科学理论要做预测,有预测就有预测失败的时候,就是被证伪的时候。想想一个科学家,好不容易提个理论,然后被证伪,被打脸了,人设崩塌,那不尴尬吗?

不尴尬,科学不怕犯错误。不是说过吗,科学思维是一种“钢铁直男”的思维,不那么矫情,而且科学理论被打脸,从科学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因为科学就是在不断犯错中进步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在“公众面前犯错”,然后在对其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偏差,接下来不断完善,最后不断接近真相,逼近真理。

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科学进步模式:首先提出理论,从中推导出假设,然后使用各种技术来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假设被实验证实,该理论就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确证。如果假设被实验证伪,就必须对理论作出改变,或者以一个新的理论来取代。

总之,科学不怕丢脸,对就对得清清楚楚,错也要错得明明白白,只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科学才能不断发展。因此,科学心理学的本性欢迎批评和验证,生活中你一旦发现其理论不允许批评、不允许验证的人,他们是大师,不是老师;是领导,不是科学家。

3. 操作主义思维

3.1 可观察,可测量

可证伪性思路不错,但是怎么具体来证实一个理论是真还是假呢?科学家也是实干家,不玩虚的,这也是要介绍给你的第二个科学思维,操作主义思维。这就要求科学理论必须以某种方式建立在可观察事件的基础之上,而这些可观察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当一个概念可观察可测量,那么这个概念就被公开化了,就允许任何人来对其进行检验了。科学就是这么坦坦荡荡。

比如前面我自吹自擂,说迟老师是个好男人,在这里,“好男人”这个概念如果真研究的话,怎么具体实施呢?不能说迟老师自己觉得是好男人,就是个好男人了,得拿出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来。比如可能有人发明了检测好男人的量表,得分高于平均数的就算“好男人”,迟老师恰好在这个测量中得分超群,所以是有资格来自称好男人的;当然也可能有人提出“所有收入交老婆”的行为才是好男人的表现,那么迟老师只有满足了这个行为指标,才能配得上好男人册称号。总之,得有个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指标。

不过,有些概念可能就不行了,比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上火”,天寒地冻,火锅吃多了,容易上火;工作不顺利,又和老婆吵架,真让人上火。在这两个情境中,“上火”没有客观的可观测的指标,就不能做科学研究了。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些东西也很难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概念,如中华武功中的“气”,“风水”,两性的“缘分”,这些概念很难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指标,那么也就难以进行科学层面的考察了。

3.2 信度、效度、预设偏见

此外,一个概念的操作性定义还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所谓信度,很简单,就是多次测量的稳定性。比如说,一个人的智商可以用某个智力测验的分数来标记,但是用这个智力测验,今天测是一个分数,明天测又是另外的分数,没有一个准数,那就可以说这个智商概念的操作性定义信度不行,智商一般是一个稳定的变量,你不能总变来变去啊。而效度就是你是否测出了你想要研究的东西。比如,还拿智力测验的分数来测智商,但是经过这个测验,天才和笨蛋成绩一样,那就说这个测验没有把我们需要的东西测出来,没有效度。

在研究中,效度出问题是经常的事,比如前面的“好男人”概念,如果操作定义只局限于“工资全交”,那么有些女人会不满意的,在她们的理解中,“只交工资”就定义好男人指标太单一了,应该多方位观察和测量,包括“工资全交,家务全包,剩饭全消,老婆话全听”,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效度更好,更能代表一个好男人、好老公了?我觉得更能代表一个好奴工。

操作性定义的要求容易理解,但是到了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中,大家常常会出现一种“预设性偏见”,因为心理学与每个人相关,大家都有自己关于心理和行为的一套直觉理论,有些心理学的专业概念,生活中人们也在用,只是两者的内涵和具体的操作性指标不同。比如,心理学家所用的“抑郁”概念,是有专业所指的,有专业的操作性的定义,但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自己情绪一低落,就认为自己“抑郁”了,所以现在社会上的人,大家你抑郁,我抑郁,谁不“抑郁”都不好意思了。但是呢,在专业者看来,是不能冒然给自己、给别人随便带上“抑郁”的标签的,这不科学啊。你看,由于专业人士与大众使用的一样的词汇,但是意思又不同时,就容易互相误解了。

那么,专业人士不和大众掺合,用自己一些特定的术语行不行呢?大众也不满意,你搞一些特定的术语来说明一些大众的心理现象,大众有的时候会觉得,你这不是故弄玄虚吗?自信不叫自信,叫自我效能感,笨蛋不叫笨蛋,叫学习困难,汽水不叫汽水,叫雪碧......你这不是脱离大众吗?当然,也不仅仅我们心理学是这样,经济下滑还叫负增长呢。

然而,心理学者没有其他学科幸运,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遭到责难。当年,弗洛伊德看到爱因斯坦所取得的成就,就感叹爱因斯坦比较“走运”;爱因斯坦当然有些不愿意,说“你不了解我,怎么能说我走运?”弗洛伊德说:“因为你研究的是数学物理,不像我研究的是心理学,每个人都可以来插嘴。”是的,物理学因为与公众的距离,基本属于物理学人的自留地,外行说不上话;但心理学却是人人可以说上两句的学科,不断受到公众的评议,甚至奚落,是很自然的事了。

4. 概率推理思维

4.1 概率论结论:让人不安

这还没完,大众对于心理学误解,还有一个让心理学人哭笑不得的原因,就是心理学这门学科采用的是一种概率推理思维,这也是我给你介绍的第三种科学思维模式。概率推理思维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和大多数学科一样,心理学研究得出的是概率性的结论,也就是这一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成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比如说,心理学研究发现,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攻击性,更想杀人。这时候,如果一个家里受尽委屈的丈夫看到这个结果,可能会说:胡说八道,女人的攻击性一点不比男人少,我老婆就总是叫嚣要杀了我。你们心理学不讲证伪性吗?在我家,我老婆比我的攻击性更高,所以你的命题被证伪了。理论错误。

说实话,类似的攻击我就遇到过不少,当我面对大众谈及某些心理学的发现时,很多时候会有人站出来说,我就不这样,或我们家隔壁老王就不这样,你这个发现有问题,而且还用可证伪性来说明我的错误,让人哭笑不得。

这里注意,一般谈到“心理学研究发现”,后面跟着的往往是一个概率表达的结果,在这里,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攻击性,只是在表达,大多数的男性比女人攻击性强。而关于杀人幻想,这个有真实研究的,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79%的男士有过杀人幻想,而女士有过杀人幻想的只有58%。从统计上说,男人的杀人幻想显著高于女性,所以呢,就可以得出来男性比女性有更多杀人幻想的趋势。心理学的结论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情况,说的是大部分人的趋势,说的是一种概率,有较大的可能,并非所有的情况下都必然如此。因此,你不能说拿一个例子来反驳一个统计学上的规律的。

其实,不仅心理学的结论是一种概率性的趋势和规律,人类的很多学科都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之上的,比如核物理、天体物理、生物进化、病理学、所有的社会科学,等等。它们都不可能准确说明每个研究对象的具体活动,但对整体的规律有着很好的描述和预测。比如,我们日常生病时候吃的药品,药效都是有百分比的,不是对谁都有疗效的,不能说吃某种药对你没有效果,这个药就不应该生产出来。没有人会因为医学知识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就怀疑它的价值,然而,他们却希望所有的心理学结论,适用于所有情况。

话说回来,概率论这个东西科学,但不符合人性,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概率表达常常让人不放心,进而失望。当天气预报的播报员说,明天80%的可能性下雨,结果第二天却大晴天,你一定觉得不舒服,说天气预报不靠谱。与这个不同的是,如果天下大旱,大家去龙王庙求雨,求了又求,拜了又拜,终于下了雨,他们却会千恩万谢龙王爷。科学的百分比,没有一个确定性,让我们心中没有安全感;宗教的心诚则灵,虽然龙王爷多次失信不下雨,却不会怪罪龙王爷,而归结于自己的心不够诚,最后终于有雨了,看,龙王爷多靠谱。这科学,到哪里说理去呢?

4.2 概率论死敌:认知特性

认清复杂的社会和人心需要概率推理思维,但是,这种思维却非人类本能,人们不熟悉它,也常常误用它。从概率思维上,很清楚的事,却会因为人们认知上的误区,在生活中做出一些错误、甚至愚蠢的判断。

比如,一个有趣的案例是,许多常出差的朋友有“恐飞症”,害怕坐飞机,但是自己开车出差却一点也不担心。而从概率上讲,死于车祸的概率是大于飞机失事概率的。那为什么飞机那么让人恐怖呢?无外乎飞机失事时候的漫天报道让人印象太深刻了,而身边的车祸信息甚至都登不上都市新闻。

再比如有趣的赌徒谬误,玩老虎机的时候,赢钱的机会是十分之一。如果你前四次都赢了,那么接下来第五次赢的几率是多少?其实答案没变,还是十分之一。不过由于你我都是因果决定论者,愿意把过去和未来的事件联系起来,甚至形成因果联系,而不管两个事件的本质是否相互独立。再比如,一对夫妇已经生了三个女孩,第一个叫'招弟',第二个叫'再招',第三个叫'还招'?做了这些努力,他们下一个生男孩的比率是多少?没啥变化,还是50%,或许他们仍生女孩,这次可以给这个孩子取名叫“绝招”。

所以,在谈论概率推理这一章的时候,斯坦诺维奇标题用的是人类认知的阿克琉斯之踵,什么意思呢,阿克琉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英勇无比,所向披靡,战斗力极强,但有一个“死穴”,就是脚后跟比较脆弱,后来就是因为脚后跟被毒箭射中,挂了。阿克琉斯之踵常用来比喻致命的弱点或要害,把概率推理比喻为人类认知的阿克琉斯之踵,就是说概率论的思维,和人的认知特性相冲突,人本能上就不喜欢、不擅长利用概率信息。理解概率论容易,但相信概率、形成概率思维并指导人生难。

5. 结语

科学的思维离不开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和概率思维,这些思维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尺。不过说到这里,我还要补充一句,心理学的科学之路还很长,当下的心理学内部,由于一些现实的需要,并非排除了所有非科学的东西。比如,在心理咨询界,虽然美国心理学会等专业机构已经开始倡导循证心理治疗,即心理干预中使用的方法,要基于科学证据,使用那些科学研究证明已经有效的方法,但是正如科学取向的医学,也并没有排斥中医中的一些看似不那么科学的医疗方式,现在的一些心理疗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思想还在,甚至在正念疗法等技术手段中,还借用了宗教的一些思想和做法,毕竟,人类的心理生活中,还有众多心理科学难以企及的角落。

不过,既然学了科学心理学的思维,就要有意识抵制伪科学的诱惑。民间大师们爱讲的一个故事是:

说有人觉得自己的佛法造诣可以了,拜访一位老禅师,想盘盘道。老禅师为他倒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老禅师还在不停地倒。他不解便问:“大师,为什么杯子已经满了,还要往里倒呢?”大师回答他,“是啊,既然已经满了,干嘛还倒呢?”

老禅师的意思是说,既然你已经觉得有学问了,干嘛还要来我这里求教?这也是所谓“空杯心态”的起源,你没有一个学习的心态,清空已有的知识,怎么能获得新知识?

说得好像挺有道理,人应该虚怀若谷,但这种空杯心态,也是一些不怀好意者希望你拥有的“洗脑”前的准备状态。学习进步没有问题,但不用空杯,尤其是杯中如果已经装入了科学思维,就不要再抛弃了。

如果有人正在给你倒“伪科学”之茶,而希望你清空已有的“科学思维”,你就默默让老禅师不停倒吧,我就不问,为什么还要倒,让他尽情倒,烫他一身才好,传播伪科学,就应该遭点苦头。

当然,有了科学思想,还得有科学行动。下一讲,我们聊聊心理学是怎么做研究的。今天就到这里了。

我是迟毓凯,下一讲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