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见血休止血——鼻衄医案一则
范某,女,42岁。
2007年8月26日初诊。间歇性鼻出血近月余。多发于晚上,无明显诱因及先兆,出血量较多,每次都由“120”救护车急送至医院急诊室,填塞止血,但数日又发。局部“射频”止血、肌注“立止血”及口服中药,皆不能愈。家人惶惶,夜不能安寐。笔者晚上接诊,右侧鼻腔出血,量较多,立即给予凡士林纱条右侧鼻腔填塞,血止。血细胞分析、测量血压均未见异常。查其前服方药,不外清肺凉血止血,或养阴润燥止血。诊见:口苦,咽干,目眩,脘腹苦满波及胸胁,身有时热时冷感,大便秘结4~5日1行。舌质红,舌苔黄白,脉弦。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治以和解少阳、通下阳明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处方: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9g,酒大黄(后下)12g,芒硝(分冲)9g,枳实12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8月29日二诊:药后大便通畅,胸胁脘腹满胀缓解,他症俱减。抽取纱条后未出血。上方稍作加减,继服12剂,全身无不适,鼻衄未发。
按:中医临证,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必须辨病。但如涉及处方(口服中药方),只需辨证,且必须辨证。中药是治证的,与病几乎无关,“有是证,用是药”即指此。古人说“见血休止血”,意即治疗引起出血的原因(证),而不是治疗出血(病),本案可为此语最好注脚。前医总不舍“止血”,故始终未能见功。
另外,病证有“常”与“变”,守常而不达变,每多误事。少阳、阳明证显,为何前医视而不见?盖唯一解释只能是此非“鼻衄”之常。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