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饮停心下,心下逆满——胃脘痞满医案一则
张某,女,72岁。2007年5月26日初诊。
主诉近一月来半夜胃脘痞满难耐,影响睡眠,打呃后渐觉宽松,伴见两胁胀痛不舒,口干明显,但半夜及晨起饮水则呕逆。纳食、精神尚可,小便欠畅,近2周大便偏干。舌质嫩红,无苔而水滑,脉象弦缓。证属饮停心下。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g,桂枝9g,炒白术12g,炙甘草6g,小茴香9g,车前子(包煎)15g。5剂水煎服。
2007年6月2日二诊:药后大便通畅,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口干减轻。上方继服7剂。
2007年6月9日三诊:诸症俱不明显,舌上渐生薄白苔。上方去车前子继服7剂。无不适,停药。
按:本案从脏腑辨证分析很容易辨为肝胃不和,前医用疏肝降胃方药,一无效用。从六经辨证分析,半夜症加,似与阳气不足有关,但别无任何“三阴病”见症。呃逆、胁痛、脉弦似与“少阳病”有关,但口不苦,咽不干,也非少阳病。尽管有大便偏干,但也无任何“阳明病”的佐证。从“太阳病”考虑,胃脘痞满多见泻心汤证,但舌象不支持。
舌苔水滑,脉见弦,当属饮病,结合病变部位在胃脘部,表现为痞满,呃逆后减轻,类似于《伤寒论》中所说的“心下逆满”。饮病见心下逆满,当属苓桂术甘汤证。《伤寒论》第67条说:“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患者未出现“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可视为本证之轻者。
饮停心下,津液不得正常布化,故上见口干,下见便干。药后口干、便干逐渐缓解,即饮邪渐化、津液得布之征。如见干即润、即清,津液永无布化之时。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