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忠 | 小儿为稚阳之质——小儿发热医案一则

医案

患儿刘某,男,2岁。2004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发热、咳嗽、纳差3周,中、西药物治疗未效。诊见:面色黄白,精神不振,时有咳嗽,有痰,不思饮食,大便偏少,腹无不适,体温波动于37℃~38℃之间。舌质淡,舌苔薄白,指纹略紫。前服方药不外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清气化痰丸等方加减。证属肺寒邪恋。治以温肺散邪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处方:生麻黄1g,桂枝1g,细辛1g,干姜1g,生白芍1g,五味子1g,姜半夏3g,炙甘草1g。2剂水煎热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药后热退咳止,胃开纳增。

按:《伤寒论》第40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明言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发热。而临床上,小青龙汤治咳喘人多熟知,小青龙汤治发热人多易忽视。且多数医者被“外寒内饮”印定耳目,于是目中小青龙汤证临证罕见,致使千古名方常遭冷落。

小儿为稚阳之质人多忽视。寒凉杂进(包括中、西药物及民间习用之梨水等),阳气极易受损,常使邪伏极不易解,舍温通甚至温补别无他法。

人多知小青龙汤方外解表寒,内化水饮,而不知其功在温通。大剂大方治病人多习用,小剂小方治病人多不信。

医者的不信任、不放心导致方剂越用越大。也许剂量大小和用药多少与疗效的关系,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并不一样。上方1剂药仅10g,相当于大方中1味药剂量(2岁),药也仅用8味,2剂痊愈,这是大方大剂无法做到的。家长说:“这是我煎过的药中最少的药,也是最有效的药。”

本文摘自高建忠老师《临证传心与诊余静思--从张仲景到李东垣》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高建忠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Database error: [MySQL server has gone away]

    select ID from ac_posts where ziID = 988235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