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今天作者不是本人,是一位才女。当我打开邮箱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让为兄甚是激动了一番。N年不见,文采依然飞扬,更有深度。手动点赞。下面就推荐给大家,也着手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关于易的学说实在太多;诸如中医理论、二进制理论、风水命理等衍生学说也太多,在此不做赘述。数、理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在笔者看来,易者,象也。它是对《河图》《洛书》更加具体的,利用卦象进行的比喻性的解释,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方法论。
《老子》又名《道德经》,可谓家喻户晓。传本多,因历时长,篡改较多;而帛书《老子》,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的两种《老子》手抄本(分为甲、乙两本,笔者选的是乙本),书成公元前206年至195年间,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文的版本。寥寥五千言,蕴理精微。
《易》中有言,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意指世间万物各自有其规律,能以推测、预算的占绝大部分,但还有一线生机留给人。个人非常喜欢这句话,或许它带有强烈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色彩;却包含了一种乐观、希望,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大有可为。
其实,从《河图》《洛书》所代表的阴阳五行说、《易》再到《老子》,学说不断继承发展。关于天地之道,关于人道,是祖先留下的古代智慧。且抛却“唯物与唯心”的标签,对世界、古人眼中的世界及人应当何去何从进行粗浅的探讨。
古人的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先告诉你关于世界的基本知识,即所谓的“道”,再将人该如何行动贯穿其中。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非常有意思的是,《老子》,又名《道德经》,分《德经》《道经》两部,其中“道”就是天地之道,而“德”是为“得”,是依照道行动有所得的意思,强调的就是“行”。
一切都是抽象出来的概念。“所有相,非实相”。正如《老子》中所说,“名为万物之始”。从概念的角度入手,却不执著于概念,去看其代表和衍生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先哲学说的方式。
一切要从“开始”说起。始于空无,此为无极。
太初有道。道为太极。太极可大可小,是表示一种事物或一种状态的概念,从而就产生了对立面、参照物及后续种种。古人感知到天体气行周转不至,如环无端;而我们目之所及又只有上下左右四方,故曰“天圆地方”。故描述太极时喜欢用圆形,拟天而已。
太极中必有阴阳二者,是相对独立,却又不可能完全分割的属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上图以黑代阴以白代阳,可用马哲上的对立统一理论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深奥。比如,《说文》曰,“阴者,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者,高明也”。山南水北为阳——我们在北半球,山的南面才向阳;地形“天顷西北地陷东南”,水往东南流北面更干燥故为阳。同理山北水南曰阴。
人,被认为是阴阳调和的产物,故人与阴、阳合称为“三才”。人有思想、能行动,为“万物之灵”,故与阴阳并称并不过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
《易》中的基本元素,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四象”。可以像上图用黑白这两种极端、且容易理解和描述的颜色表示阴阳,也可以用01表示阴阳,用⊙○表示阴阳,用“- -”“—”表示阴阳。“—”被称作阳爻,一个阴爻“- -”可看作是两个阳爻的组成,二者叠加而有
,太阳(即“—”),
,少阴,
,少阳,
,太阴。四者再进行叠加(少阳看做“—”,因少阳就是纯阳),而有八卦。
以上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过程。
《易》中又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这是什么意思呢?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图,献给伏羲。后名“河图”(如下图)。
观《河图》,最直观的是点分黑白,各有数目。根据之前太极图的理解,黑点为阴,白点为阳;现在我们集中看下方数目为“1”的白点和上方数目为“2”的黑点:若将其换成阴爻阳爻,再变换成“三才”的形式(见下图)。
若按照我们之前所知,阴者沉,阳者生发,故若列于同一空间,应当阴在下,阳在上。可右图却是阳爻在下,阴爻在上。
这就充分体现了古代先哲们的智慧:他们所想表达的意思是,阴阳是不断转化的。这种布局说明,阴阳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互根,并且可以互相转化的。阴阳最直观的特征是冷和热,那么我们就用具体的物象“水火”来指代这个阴阳抽象的概念。这里的水,并非实际的水,代指具有润下的特性;这里的火,也并非实际的火,代指具有炎上的特性。
阳爻在天,是数字一,具有火的属性,所以他是水的出生地,这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天一生水。
阴爻在地,是数字二,具有水的属性,所以他是火的出生地,同样是阴阳互根的直观体现。所以地二生火。
到这里,都是《易》的基础。知道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窥见先人们在《易》和《老子》中传达的意思了。对《河图》《洛书》(以下简称《河洛》)的研究已久,各家之言已经很多,在这里笔者只论述一些个人的体悟:
一、 识道与自处
个人认为《易》中最重要的卦象,就是“乾”和“坤”——此二者就是阳和阴。
乾,
,元亨利贞,代表天。天的特点就是刚健。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不为谁而运转,也不能被阻挡。《老子》中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就是说,天行有常,不会因为万物存在而改变;既不会怜悯谁,也不会刻意促进谁,天道就是不断生长,以旧换新,生生不息。坤,
,顺也。乃顺成天,万物资生,故代表地。地的特点是柔顺、宽容。承载万物,以使得万物化生。这种特性属于阴的性质,并具有母性,故衍生指女性的。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宽,君子当以厚德载物。这就是在指导我们应当如何发展自我了。既要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又要有博大的胸怀,容人、助人,努力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过得更好。而后《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更加强调人内在的德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以一己之身而利人,并以此作为追求。
二、 须知世事无常,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阴阳不断转化,《易》中八卦也是不断流转的过程(比如“否”极“泰”来);其中牵涉太多河洛相关知识,在此不作赘述;我们直接举卦象为例。震,
,代表雷电,出于大泽之中(阳爻在两阴爻之下),震惊天地——如同名人之出世:先必默默无闻,埋头苦练;后学有所成,指点江山。其努力向上的奋发,如火之炎上;但若信念不坚定、不付出行动,很容易就由震
,到坤
,堕落于极阴之处,太过柔弱,沉沦不发。
名人出世为震,此时因震动四方,必四方恭之,鲜花掌声齐齐涌来。外在虽然光鲜,但内在却有隐忧。此时化为离,
。
离者,丽也,指火;外在炎热内心却有空虚(阴爻在阳爻中)。此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视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追求上进,便可转化为兑
和乾
,为阳卦,上上大吉,即成一代伟人。而另一种,即是因心虚、不思进取,最终又堕落回震
和坤
。
《老子》中多处体现了这种阴阳转化的思想,一切都在不断变换之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既知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则为人处世需不卑不亢,保持内心的平静;未达目标时需锐意进取,到达目标时宜功成身退。
正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三、 如何“为”?!
阴阳作为《易》之根基,具有水火的特性。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水火这两个特性被认为是五行中最基本的。而《易》中最重要卦象之一的坤
,就具有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坤又常指代女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痴宝玉的肺腑之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而老子本人似乎将这种特性加以夸大,在《老子》一书中,我们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到,对柔、对“水”这一特性的推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强大居下,柔弱细微居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夫唯不争,故无尤。”好一个因为“不争”,故而没有忧愁。本着这一思想,才有了老子最负盛名的“无为”。
在笔者看来,老子的“无为”,并非是无为(wéi),而应是无为(wèi)。是摒弃个人的私欲,专注在行动,为他人带来福祉——这又与前文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脉相承,无声对应。因为内心清静,无过分要求,才能“取天下事,恒无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报怨以德”。是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教导大家效仿圣人,修身践行。
四、 “行”比“知”更重要
易学博大精深,可我们都不应忘记,《易》在古代的实际作用,是用于君子修身和卜问吉凶的——知道善恶好坏的结果,还是为了实践。《诗经·卫风·氓》中写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诸如婚姻这样的大事,必卦问吉凶;何况文王拘而演周易,至今仍传风水命理。
而又名《道德经》的《老子》,是把《德经》放在前面,《道经》放在后面的。从这个排列就可以看出老子对其重要性的强调。德者,得也,行也。只是起心动念,改变尚不足;加诸身体力行,方能天翻地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也。”老子还这样评价有行动和无行动之人:“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这也照应了在《老子》开篇的《德经》中所强调的“昔者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这个说得“玄之又玄”的“一”,又何尝不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的那个“一”呢。
《易》传天下,昔者君子四书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六艺为必学科目,而今中庸之道、中医、求道修仙、太极拳/剑、命相卜……仍然百花齐放。老子本人倒是洒脱,一骑青牛出了函谷关,惟留五千言。只是在想,日薄西山时,他有没有转过这样一个念头——他所放弃的、认为是“天下无道”的那个大千世界,其实不也正孕育着他本人所认为的“祸,福之所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