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为一棵树退让,每扇窗皆为画框,一座乡野里的公益美术馆|德为邻美术馆开馆记
2017年4 月,陈利群卖了成都市锦江区的学区房,她回到了老宅——位于夹江县马村镇方沟社区4组,她先生几代人的老宅。
老宅在竹林溪水之间,瓦屋已经破败,天空湛蓝、鸟鸣狗吠,她和先生准备重修老宅,让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团聚,老人需要空气和阳光,孩子需要撒野的山林,自己和先生,则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个透气的地方。
做成什么样的院子呢?陈利群想。起初她考虑做成当地传统的四合院,可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她偶然和建筑设计师罗新潮谈起她的想法。
“我旅居在乐山,本来做的就是建筑设计,我一听陈利群的想法,再到实地一勘察,就觉得这个项目‘非我莫属’,非常契合我内心的建筑理念,我们一拍即合。”罗新潮说,他同时是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分会学术召集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对建筑设计有自己的理念。
在建筑设计师罗新潮的规划下,陈利群的设想得以实现。灰瓦白墙,却不是传统的川西建筑。
缘起:为了一棵树而选择退让的建筑
“建筑设计有两种手法,一种是融入,在大环境里,建筑默默无闻;另外一种是跳出,在大环境里有独特性,显得别致。我选择了后一种。从中国建筑构造中提取抽象线条,让建筑与历史、环境对话。”罗新潮说。
川西建筑是两面屋檐,而罗新潮设计的是一面屋檐,更接近陕北建筑。“屋顶我设计了弧度,因为木梁久了,会弯曲,那么我不如一开始就做出有历史感和曲线美的设计。”
陈利群和先生的老宅,有一棵巨大的皂角树,姿态很美,陈利群和设计师都不忍砍去它,最后,建筑专门为这棵树让出了一个“缺口”。
“如果一棵树被建筑包围,那么就成了‘困’字,我们给它留了个缺口,就成了‘闲’”。陈利群说,“那些年,我和先生都太忙,身心非常疲惫,我们希望来这里,看看树,看看云,晒晒太阳,做一个闲人。”
“人活百年,而树龄千载,它关照了数代人。树是有生命的,砍掉它很容易,但是我们决定留下它,保留原生态。”罗新潮说。
这棵树最终成为了这个建筑的灵气所在。春天吐露新芽,点点新绿缀于枝叶间,鸟儿在其间鸣叫;夏天浓荫翠绿,洒下光斑点点;秋天先是挂满皂角,接着在屋檐上铺满金叶;冬天抖落披挂,则露出美丽的身姿,衬着瓦蓝的天。
陈利群在被大树环绕的坡屋顶上
陈利群清晨透过大树看晨曦、夜里透过大树看繁星,“这里建成后,我和先生都不怎么回城市里的新房了,愿意来这里打发时光。人和天地之间,似乎有一种特别的磁场,在这里就特别放松、惬意、畅快。”
“我特地设计了很多长条形状的窗,它们就像取景器,把天地自然四季万物都摄进了屋里的人的眼中,也像一个画框,四望皆是山水草木之艺术。”罗新潮说。
机缘:创办公益美术馆,回归艺术
山林溪流翠竹间的建筑修起来了,陈利群非常欢喜,这房子,越住越喜欢,她开始想,将这喜悦与人分享。
最初考虑做私宅,此时她开始考虑做成民宿。毕竟,她每天将在这里小院看云赏月的照片在朋友圈发出去,已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他们希望在这里住三五天,洗去在城里奔波的尘埃。
陈利群为这民宿取名“一树闲居”,让建筑向这棵老树致敬,向生命致敬。
隐居在夹江山中的“一树闲居”,吸引了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一部分是陈利群在美术界的师长、同学、老友。
陈利群(左一)和朋友
陈利群曾在眉山师范美术班读书,学的艺术,后来却做了数学老师,“我天生对数字敏感,但是对艺术始终放不下,有了一树闲居,我就开放了许多公共空间,给朋友们做画室、请他们来做画展、来写生。夹江造纸自古闻名,又有张大千的寓所,乐山还有林徽因、丰子恺等名人来过此地的记载。山川之间,有灵气在。”
陈利群的同学、水墨书画家彭晓云说:“这里保存完好,散落各地的民居,是非常难得的写生对象。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夹江,还有如此完整、成片错落的民居建筑群落存在。”
2020年12月,原本要去峨眉山游玩的龙门博物馆馆长王迪,经朋友介绍,特意绕道前来,居住下来后,他对这里多有赞叹,那天下午,他和陈利群正在茶室饮茶,抬眼,窗外那棵皂角树的枝叶在阳光下发亮,长条的窗户如同画框,将室外的风景变为让人惊艳的画作,阳光透过窗户,照到白色墙壁上悬挂的水墨书画上,他突然对陈利群说:“你何不把这里做成美术馆?”
陈利群事后想起,觉得万事皆有机缘,她在心里想道:“原来,修建这里,最终是为了成为一个美术馆。原来,我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艺术。”
2018年,她在离正式退休仅有7年之际,辞去了原本安稳的教师岗位,回到了这里,2020年,她创立了公益性美术馆——德为邻美术馆。她决定专注于这里。
未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免费为潜力艺术家提供展览空间
“从私宅到公益的美术馆,回望这些年的经历,每一步,自然而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在引导我,对我,只是顺从自己内心的愿望。” 陈利群说。
“‘德为邻”美术馆的名字,来自于我父亲的老战友、书画大家周德华老先生(一壶山人),在我家1988年乔迁新居时送的牌匾”,陈利群说起美术馆名称由来,“我以此来作为美术馆的名称,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德为邻’出自于范仲淹;另外,我希望德为邻美术馆作为公益美术馆,能够为中国乡村振兴做点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
2021年1月16日,德为邻美术馆正式开馆,举办了嘉州画院、眉山国画院书画交流展,在这里,艺术家画中笔墨与窗外烟云不分上下,艺术家胸中山水与乡村山野不分彼此,昼夜变得清晰;坐看云起、闲看花落、酣畅淋漓间,让人忘言。也许唯有挥毫泼墨方可尽兴,可表达心中的感受。
谈到接下来美术馆具体的项目,陈利群表示,德为邻美术馆一方面愿意邀请各地艺术家来夹江写生,这里有保存完好的中国乡村的面貌,中国乡村曾是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丰子恺等灵感的源泉,这里面有丰富的艺术宝藏;另一方面,德为邻美术馆愿意为有潜力的艺术家免费提供展览空间,让他们的作品在这里有完美的呈现空间。
“在德为邻美术馆已有的三个展厅之外,陈利群馆长已委托我设计一个更大的展厅,方案已设计完毕,和陈馆长沟通后,将在春节后推进。”罗新潮谈起的新的展厅设计,让人充满期待。
在群山竹林溪流之间的建筑,在德为邻美术馆,更大的想象空间正在铺展,新的机缘,在陈利群的人生里还在延续。一切皆有可能。
作 者
杨娟丽
作家,策展人。已出版《为了忘却的旅行》,曾获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历任知名广告公司、高端杂志、美术馆中高层管理。目前致力于文学写作、文学艺术推广。
扫一扫
关注德为邻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