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血亲和人种》:中国族群的主要源头——华尼人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四部  血亲和人种

第四章  中国族群的主源头——华尼人

华尼人是中国族群的最早源头,在末次冰期前和末次冰期内生活于泛滇黔地区。所谓的华尼人,是以华崇拜和尼崇拜为主体崇拜的人群。

华尼,古音ha-ni,是自古以来就生活于中国大西南云贵高原上的远古族群。华尼人是中华古猿在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完成了全部的连续进化后产生的原始华夏智人的直系后裔。在从古猿到智人的进化过程中,他们也一直在利用有利的气温条件向外扩散。但在末次冰川到来以前,他们的扩散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也不会种植。在历史上的每次冰川期再次到来时,被冻死和饿死了。未被冻死和饿死的,退回了中国的南方。这种北进和南归的情形,在远古华人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只是被泯灭在历史的记忆中了。

崇拜华和尼的人,就是华尼人。华尼人既会保存火种,也会人工取火,具有华崇拜和尼崇拜。

1、华崇拜

小篆华:由“火”+“树”组成。意为一棵枝桠上冒着火花的树。

最原始“火”的来源,是因为遭电打雷击后,一些死亡干枯的树木被点燃,首先是树枝上冒着火苗,然后火越烧越旺导致整个树木燃烧,形成燃烧森林的大火。所以“华”是由树木和火苗组成,但“华”要表达的意思不是“树”,而是“火”,因为木的燃烧就是“火”,所以“华”本意是“火”。现在的彝族语言中,称火为“莫都”,意思就是“雷击引起的大火”。“莫都”是现在的彝族语言,不是原始的彝族语言,但记录了火的原始意义。

在甲骨文中,“华”就是一棵正在等待点燃而燃烧的枯树,没有叶子。所以,“华”的本源并不是“花”。哪些认为甲骨文中的“华”是“一颗挂满花的树”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甲骨文中有这样的“挂满花”树的象形出现,树的枝头上挂满也不是“花”,而是冒出的“火苗”。

甲骨文“华”——人为树立的枯树,等待被雷电点燃获得“火”

在人类认识到“火”对于人类自身的生活的重要性之后,人们就要想办法获得“火”。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远古人认识到森林大火是由于雷电击中枯树引起的,为了得到“火”,远古人故意在高山或高地上树立干枯的大树,等待雷电击中树木让树木燃烧以获得“火”。这就是为什么甲骨文中的“华”字,是一棵干枯的大树的原因。

在最原始的最远古的华语中,火的称谓,有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中国远古华人,起源自大西南泛长江上游地区,并在云贵高原上发展壮大成原始华人群。华人的形成,与火的认识相关。

在远古华人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的能力后,首先认识的是“火”。远古华人称“火”为“华”,亦即火树。华的原始发音,可能是ha,后来演变成了hua,再后来就演变成了huo。

Ha是原始华人对于火的自然反应。被火烁伤,原始华人的反应是a,为了驱赶火,原始华人集聚在一起,发出了haha的声音。这些原始的面对火发出的声音,就演变成了原始华人对火的称谓。由ha的原声,演化成了以a为中心的sa、ha、ya、ga、na、da等原始音节。这些音节,可能原始意义都与华有关。
   华表不是华的起源。在人们知道了人工取火后,人们不再需要特意树立干枯的大树来等待雷电的到来,所以这种在野外树立树木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在主要场地树立“华表”的习俗,华表实际也是树木,树立华表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获得“火”,而是为了场面的宏大和威严!

从有“华”的称谓开始,才有华人和华族。

华是华夏远古人的第一个自称,华的原始音是ha。

尼安德特人与华夏人种分离的时间点,在距今15万年~12万年之间。

2、原始的尼崇拜——“x”标志

野合图,存于四川博物馆

尼是生命之源的文字符号。经历了由生殖崇拜到先祖崇拜的发展过程。尼的最后定义,是祭祀活动中代替先祖接受祭祀的尸。

在原始符号中,对“x”符号我的解释是“一男一女在野地上交合”的形态。

我认为,“x”可能就是尼的原始形态。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在距今9000年前的中国洞庭湖平原上的彭头山文化遗址中出现了“日”、“月”、“X”、“ #”、“∞”、“▽”“△”等字符,其中“X”字符是在女巫佩带的石牌饰物上发现的。西方发现“X”这一符号是在距今70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女神像肩头时,当时西方声称发现了“世界第一字”。

所以“x”标志的原生地在中华。

我认为,“x”是原始文字。“x”后来演变成了符号“卍”和文字“尼”,含义表达的是生命源于泥。指代性交的“交”字,也源于“x”。

由此看来,最早的尼就是“x”。表现的是生殖崇拜。实际就是最原始状态的对男女交合图的文字化表现。男女交合图,如汉代的伏羲女娲交合图,简化就是“x”形。

原始的尼崇拜起源的时代很早,要早到姓族社会以前,那时人类实行的是自由状态下的乱婚。

原始的尼崇拜后来演变成了尼崇拜——祖先崇拜。见本人之《皇皇者华.华夏文明起源史谈.第二部.崇拜和图腾.第五章.尼崇拜和尼到夷的演变》一文。

在尼崇拜产生后,华人自称“华尼”。

“卍”是远古中国西部华尼安人的标志。“卍”标志随着华尼安人迁徙的脚步传遍欧洲、西亚、美洲、非洲。

“x”是西南华尼人的标志。以后的尼夏人和尼夷人都继承了“x”标志。经过最终的族群融合,“x”字符被“卍”字符替代。

3、华尼人存在的证据——哈尼族

哈尼即华尼。哈尼是古音,华尼是今音。哈尼族到现在还处于原生态,是华尼人的活化石。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译称都源自ha-ni。

相传哈尼族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尔后逐渐南迁,居住在“谷哈”和“轰阿”(指滇池、洱海沿岸)广大地区,与“昆明种人”相互交错杂居。

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岁首,传统节日主要是十月年,即新年(哈尼语“扎勒特”)和五月节(“矻扎扎”)。

哈尼族基本上是农作经济,哀牢山、无量山地区以水稻为主,兼种旱稻,澜沧江流域以旱稻为主、兼种水稻。

由于人类的记忆整体不超过距今6000年,所以,哈尼人在遥远年代的北迁记忆被历史磨灭了,他们只记得自己的祖先曾游牧于遥远的北方一个名叫“努玛阿美”的地方,而忘记了自己是从云南迁徙到北方的。他们是重新游回了祖住地。

4、至少在末次冰川到来前,华尼人已经形成

华和尼的认识都很早,在智人的原始期就已经形成了华和尼的认识。在原始华尼语中,华音ha,尼音ni。从产生的时间看,华在前,尼在后。尼产生于人类的生殖崇拜时期。

类似如“x”的图案在欧洲出现最早是距今14000年,发现于一个山洞内,由此可以判断,这之前生活于欧洲的远古人,不是华尼人,而是原始华人。

那么,尼安德特人,就不是华尼人,而是在华崇拜形成后到尼崇拜形成前,就已经分离出去的族群。尼安德特人的种族属性是原始华人,也可能是原始胡人。但从胡人及其后裔尼夷人一直是向东迁徙的规律推测,到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应该是原始华人。

华尼人的形成历史是很久远的,可以远到华夏智人原始期,结合尼安德特人的历史,我推测华尼人在距今12万年后到6万年前形成。

黄饮冰2015年7月4日星期六于孝感。本文摘自黄饮冰《说出西方学者不愿说出的秘密,西方人种和文明的本源在中华!》一文。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和博客中国开设专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