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保护林木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

近日,就在娱乐圈一个又一个劲爆消息让人应接不暇时,唯独一件让人无比痛心的消息一直被压热搜(超7亿阅读量)。20日,一则题为“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报道引发强烈反响。该报道称,作为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敦煌阳关林场占地约2万亩的防护林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以致敦煌最后“屏障”失守,从此风沙可“畅通无阻”肆虐敦煌。

事实上,阳关林场上万亩防护林被砍伐已不是一天两天之事。翻开古代历史,古人对于防护林的生态保护理念、法规不可谓不完善。今天螺蛳君带大家翻阅古人的种种护林理念及方法……

北方“绿色长城”

提及长城,大家并不陌生。但你是否知道,古代北方也曾有一条几乎与长城平行的人工林带,宛如一道“绿色长城”

据史学家考证,史籍记载的“榆溪塞”(又称“榆林塞”)确实存在。“榆溪塞”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北方各国为防范游牧民族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的工事。其依砖石长城培育扩展而成的榆树防护林带堪称世界人工防护林发展史的先河。

据考证“榆溪塞”所属的人工防护林带至少有两条:一条是始于战国末年,后沿秦长城而发展起来的人工榆树林带,这道绿色长城由今甘肃省顺洮河而下,又沿黄河向东,再由宁夏贺兰山往北直达阴山山脉。今兰州市东南榆中县由此得名。另一条榆树人工林带则是西汉时期的“广长榆”,经过长期扩展,逐渐远离砖石长城,散布于准噶尔旗及神木、榆林诸县北部,成为又一道绿色长城。

《绿色长城》是关山月于1973年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天人合一”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命题,亦是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古代先民一直以来非常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重视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自先秦开始, “天人合一”观念就成为人们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之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理论化。

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前104年)

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

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等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

在“天人合一”思想与“天人感应”神学观的影响下,古代君王不得不关注天人关系,其中就包括关注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在“天人合一”治理观下,君王们无不为自然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而喜悦。反映在君王诏书中,常可见其中有不少关注生态环境、强调建立人类与天地、自然和谐关系的条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实践。

广植树木,取之有道

历朝历代政府几乎都蕴含有禁屠禁猎、禁伐防火、保护农林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明清时期则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从这一时期的诏书可见其护林政策最终目的不是一味的保护,而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经营利用——“广植树木”,“以时取之,仍禁伤其根本”。讲求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生态经营理念较前代有了较大进步,其积极效应值得肯定。

究其原因,明清时期,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进步,统治者进一步认识到植树造林对于保持涵养水土、巩固水利堤防、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因此十分留意造林护堤、保持水土事宜。如《明实录》记载了明英宗在位时期,贺兰山边境林木被“官校多倚公谋私深入斩伐,至五六十里无障蔽”的状况,遂降旨要求“不得于贺兰山纵伐”,并令宁夏总兵严加查禁。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政权自古注重保护林木。事实上,游牧地区对于林木的防护也毫不含糊。尤其是北方蒙古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长期以来,蒙古族上至部落时代的习惯法,下至汗国时期的成文法内容丰富,从禁止砍伐者、处罚砍伐者、奖赏发现者、派生态官(“得格”)护林巡视到荒山野地植树都有了较详尽的规定。

一直以来,对既有树木的保护是草原民族的法令重点关注所在,即尽可能保持林木育而不用。纵观各类条文,古代草原法规首重的是预防伐木行为的出现,其措施主要是派遣专门的护林人员进行全天候巡查。如《天盛律令》规定,除按照时节剪枝条、砍伐树木而另外种植外,不许任何人砍伐树木,如果违反了此法律,有官职的人将被罚马一匹,平民则会被罚杖打。又如《喀尔喀律令》规定,政府设三名专门的巡视人员看管林木,平时负责提前晓喻所有外来人员不许砍伐林木,如发现毁林行为可将毁林者的工具及随身携带的全部财产加以没收,并可将其抓捕送交衙门。

除派专人巡查外,古代草原法规还较清晰地划分了不可砍伐的林木范围。如《喀尔喀律令》规定了禁止砍伐的辖地范围,同时规定禁止砍伐活树和枯树,违犯者将受到处罚,而发现者将受到奖赏。

除保护林木资源的不受破坏之外,蒙古族也非常重视种植树木,以此防治草原风沙。如元世祖忽必烈颁布的“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折种榆柳”。

看到这里已不难发现,防护林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一大批有识之士或著书立法,或身体力行,切实保护、修复防护林。这些意识、理念与实践对于防护林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依然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和智慧启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