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五 最早出现的用作出入宫廷凭证的印纸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五

 最早出现的用作出入宫廷凭证的印纸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二十五

 最早出现的用作出入宫廷凭证的印纸 

“印纸”这个词,多见于唐宋以来古文献之中,是官方印发的带有凭证性质的简单印刷品。现知最早出现的印纸,是唐武周时期武则天赐给王庆之出入宫廷的一张凭证。
事情发生在唐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当时有个叫王庆之的人,为讨好武则天,他聚众联名上表,请废掉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李氏太子李旦,立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为皇太子。为来往方便,武则天赐给他一张作为凭证使用、名为“印纸”的出入证。对此,刘肃《大唐新语》有如下一段记载:
则天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庆之曰:神不享非类,今日谁囯,而李氏为嗣也!则天固谕之令去,庆之终不去,而覆地以死请。则天务遣之,乃以内印印纸谓之曰:“持去矣,须见我以示门者当闻也”。庆之持纸,去来自若。
这是印刷术用来印刷作为出入宫廷凭证的“印纸”的最早记载。

日本传世正仓院籍帐。见《正仓院展1993》

注:且居在《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3期的《唐宋的“印纸”与印信》一文中说: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再到五代、两宋,数百年间凡是官方“印纸”,均取义于印玺。那么,将处于这个语言通道中的唐德宗时“市牙印纸”的“印”理解为官印,岂不既符合文内逻辑,又顺应语言规律?所以,将此“印纸”解释为印刷品,并无根据。综上所述,唐宋作为名词出现的各种“印纸”,义为“钤印之纸”。印纸的大范围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对印信的依赖。而“印纸”被理解为“印刷之纸”,实际上也反映了“印章”与“印刷”之间斩切不断的紧密关系。制作和使用印章,古已有之,雕版印刷术受印章启发而产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印章技术的升华。雕版印刷从印章脱胎而来,其在图文转换阶段的主要技术手段,一直与印章共用“印”这一概念。雕版可以“印纸”,但印章也可以“印纸”,而且比雕版历史要悠久得多。《魏书》卢同传和萧宝夤传分别载有在将士考勋和官员考绩的纸质文书上钤盖官印的制度,可以看作北宋“批书印纸”之先声。其时在魏孝明帝时期(515-528),比武周时代要早100多年。下至明清,与唐宋时意义相近的“印纸”一词仍在使用。所以,雕版印刷产生的标志,并非出现“印”或“印纸”,而是出现雕版、刷印、书本等能够反映其本质特征的词语。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这样的记载在晚唐(公元800年后)才出现。

唐龙朔年僧籍。见孟宪实《吐鲁番新发现的〈唐龙朔二年西州高昌县思恩寺僧籍〉》《文物》2007年第2期。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