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九:最早出现的印刷材料——墨​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九  

最早出现的印刷材料——墨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九   

最早出现的印刷材料——墨

“墨”是印刷术中的转印材料,是印刷术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印刷术印版上的图文是通过墨(或染料等其他转印材料),转印到承印物上去的。墨对于印刷术的发明也是至关重要的。
墨的起源很早。不过,早期的墨都是采用天然材料,甚至用墨斗鱼腹中的墨汁为墨。而印刷所用的“墨”,是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由人工制造而成的“人造墨”。
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云田真造墨,一云刑夷造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有多种颜色的图画;古人灼龟先用墨画龟;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朱书、墨书的;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竹简上墨色至今漆黑。可见,秦朝之前有墨是可以肯定的。
最早有关“墨”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庄子》上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
现存最早的人造墨,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古墓中出土的墨块。此墨块高1.2厘米,直径2.1厘米,呈圆柱形,墨色纯黑。同墓还出土了一块石砚和一块用来研磨的石头。石砚和石头上还残留有研磨的痕迹,且遗有残墨。可与《庄子》上的“舔笔和墨”相印证。此墨块、石砚和用于研磨的石头的出土,为中国远在秦朝之前已经有了人造墨提供了实物证据。
早期成型人造墨块的实物,除上述外,还有两次出土。一次在1965年,另一次在1983年。其中:1965年在河南省陕县刘家渠东汉墓中出土了五锭东汉残墨,其中有两锭还保留部分形体。这两锭残墨呈圆柱形,是用手工捏制而成的,墨的一端或两端还残存有研磨的痕迹。1983年,在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了西汉初期的墨丸4385枚和用鹅卵石制作的石砚三套。其中:墨丸的顔色黑中泛红,质地坚实细腻;石砚与研石之间的研磨面上光平如镜,砚内还残存着一层墨迹。专家考证这是西汉早期广州地区曾经使用过的墨丸和石砚。为我国在西汉初期已有成型墨丸的实物证据。
史载,先秦晚期,出现了调制成形的墨丸和墨饼。秦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墨,有石墨、油烟墨和松烟墨之分。其中,松烟墨是通过燃烧松木来获取松烟,再用松烟与麝香、干漆和胶混合成稠糊状,然后用模具压制成型。郑众曾说:“丸子之墨出于松烟”;曹子建诗云:“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都说墨是松烟制做的。可见松烟墨在当时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
三国时期的魏国,出了一位制墨名家“韦诞”。韦诞,字仲将,后汉太傅韦端之子,官终光禄大夫。他能书善画,又能制笔,尤精制墨。享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美誉。韦诞之后,中国很长时间无论书写还是印刷,都用韦诞所创的制墨法制墨。难怪后人误将韦诞视作制墨术的发明人了。
中国的墨,有很多优点,制作也非常讲究,是享誉中外、中国特有的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为书画与印刷所不可缺,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