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不会放过孩子!让孩子放下手机,这也许是最后的稻草
回复“100分”,送你一份见面礼
01
当我们还在讨论电子游戏对孩子的伤害时,殊不知,另一只“猛兽”正在侵吞更多的孩子— —手机直播。
80后还在纠结生不生二胎,90后还在日常恐婚,某些直播平台上,00后连二胎都生完了?!
最近,央视点名批评某些直播平台上,一大批十来岁的未成年男孩女孩,肆无忌惮地炫耀他们的恋爱史、育儿史,“15岁的妈妈”、“02年的小孕妈”、“产后4个月全网最小二胎妈妈”……的年龄下限一再刷新,很多成年人三观都碎了一地。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视频下面的评论清一色是“羡慕妒忌恨”的回复,甚至引来一部分孩子的争相模仿,“未成年妈妈”这一群体不断的壮大。
无独有偶,另一直播平台被指有未成年脱衣、露体直播。一名小学生称,裸体直播不为钱,就是为“好玩”;她还为自己的粉丝比同学多而自豪。
随便在一个搜索引擎上打出“小学生直播”,系统自动匹配的关键字不堪入目,直播什么的都有……
除了直播,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平台也没有“放过”孩子。
广告商也纷纷闻风而来:
当我们奋力呐喊“抖音,请放过孩子”时,回过头看看,我们口诛笔伐的手机游戏,对孩子的伤害一点也没有减少。
《2016全球游戏市场报告中国篇》显示,中国目前是全球第1大游戏市场,在近14亿的中国人口中,游戏玩家总数约有5.6亿,其中近4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这一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一个中学生眼镜店内暴打母亲,只因妈妈递单据的时候挡了一下他的手机屏幕。
前不久,陕西一位14岁女孩,半夜在被窝里拿着从同学处借来的手机玩游戏,不料被醒来的弟弟发现。因为担心弟弟向父母告状,女孩竟然残忍将亲弟弟杀死!
姐姐杀死弟弟庭审现场
有人感慨: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孩子对手机的迷恋,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令人细思极恐!
02
要想杜绝孩子玩手机,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孩子会沉迷?
比如说,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未成年女孩会竞相直播怀孕(并不好玩),这不得不提到网红“清柠味的小不点”。
王乐乐与杨清柠
“清柠味的小不点”本名杨清柠,和“可爱的王乐乐”是一对人气非常火爆的情侣。杨清柠17岁时就未婚生子,全程直播,一路爆红,粉丝接近2000万。
2000万粉丝,是什么概念?中国第一大国家级报纸《人民日报》的发行量是330多万份,看他的人远远超出国家级媒体呀!每一分钟,都能看到有新的粉丝,新的评论和礼物,一举一动,都能快速地得到回应……
对于还没来得及建立三观的孩子们来说,这就意味着年少成名,意味着快速挣钱,这多具有诱惑力啊!所以孩子们竞相模仿,想尽办法博人眼球。
快反馈营造出来的“快感”,就是沉迷的根源。
游戏更是如此。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游戏策划透露道:为了让玩家沉迷,他们做的功课比父母要深入得多,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对抗。
沉迷需要“快反馈”的机制,而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快反馈的过程。点一下就动一下,输赢也是一瞬间的事,玩家会获得很好的控制感。大到整个流程,小到一个按钮,包括背景音乐,在每一个细节上设置最好最快的反馈体验,都是为了让玩家继续玩下去。
我们都希望孩子爱学习、爱读书,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对手机的热情比对读书高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与手机娱乐相反,它是一个“慢反馈”的过程。
资深媒体人罗振宇也曾经谈论这个话题:
你想考上北京大学,怎么把它分解为反馈?这一堂课认真听吗?没有用啊!你感受不到这一堂课认真听讲后的反馈。我距离高考成功还有多少,不知道。你必须长年累月地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认真做习题,才可能考上好学校。
这就要调动我们的远见、理想、勤奋等等,而这些东西都不在我们的基因里面。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很差,或者根本就不爱学习,就是因为无法建立起长远的反馈机制。
03
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没收、限制时间、用钳子钳碎,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学校主张集体销毁手机,还有企业研发出“熊孩子识别软件”以防沉迷。
真的有用吗?
手机必然弊端很多,但青榄君依旧要顶着压力说一句:工具本无罪,使用工具的方式决定了它的作用。
还记得清华附小的学生对苏轼的研究课题吗?一个班用23份关于苏轼的课题研究报告,用大数据hold住了全场,惊艳整个小学界……大数据分析、完美的excel表格和堪比专业水平的PPT,估计很多大人都做不到。
有些牛校,不会绝对限制学生使用电脑、pad、手机等信息工具。相反,他们会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互联网,鼓励学生掌握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一些学生,也经常在群里讨论学习难题。
让孩子沉迷的不是手机这个工具,而是手机里那些吸引人的内容。单纯地限制使用手机,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南京一位母亲发现孩子彻夜玩手机,一气之下将手机扔出了窗外。没想到,儿子竟然跟着翻过窗户跳了下去,随后这位母亲也坠楼而亡。
更有甚者,安徽宣城一位14岁少年因为其母亲不让他玩手机,竟然将母亲残忍的杀死在自家门口。
正如狄更斯所说:播种压迫的种子,就会结出同样的果实。简单粗暴地限制,只会让孩子学会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抗而已。
04
那么,我们真的无路可走了吗?当然不是。
一个叫做雷海为的送餐员,他的出身和那些容易沉迷直播和游戏的孩子们类似,生在三四线小城,受教育水平不高,成年后做着普普通通的工作,可他的故事却和他们截然相反。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刚刚落幕,雷海为以5比1的悬殊成绩战胜了三期擂主——《诗刊》杂志的博士彭敏,拿下冠军,让众多观众跌破眼镜!
雷海为和千千万万个外卖小哥一样,风里来雨里去,马不停蹄地配送着大量的外卖订单。
不一样的是,在争分夺秒的送餐间隙,别人掏出手机聊天、打游戏、看视频的工夫,他却看起了诗词。
“一般在等餐或者休息的时候,我会把随身携带的《唐诗三百首》拿出来看。这样一单外卖送到了,一首诗也背会了,心里特别高兴。”
同样是休息,为什么别人玩手机,他却对那些完全不感兴趣?
雷海为透露,其实自己早在13年前就已经背了800多首诗词了。正是因为早年在心中播下了热爱知识的种子,此后的风吹雨打都无法动摇雷海为内心深处涌动的诗意。
2004年,他在学习了诗词格律之后,对诗词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有空就会跑到书店里看相关的书籍。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雷海为不舍得买太多书,他就在书店里把喜欢的诗词背下来,回到家里默写。有时候一天背得比较多,有些一两个字忘记了,然后下次去书店再把它核对出来。
董卿感慨道:“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此前,一名小学生写出的“三体既视感”作文在网络上爆红,他对时间的深度思考惊艳了不少人。
有意思的是,竟然有不少成年人质疑这个孩子是不是太过早熟?会抑郁?
在了解了这个小学生之后,这些成年人反而显得“小巫见大巫”,过于大惊小怪了!
平时小邵就爱读科幻书,还给《三体》作者、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的刘慈欣写过一封信,满满都是崇敬与正能量。
小邵最与众不同的是,每天有时间除了阅读,就用来冥想,或反思自己或思考未来。
而且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他老爸的引导下读《道德经》,四年级时,他就能把《道德经》全部背出来了。最近在看王小波文集,以及科幻作家埃塞克艾西莫夫的书。
最近,小邵的班级组织了春游,班主任王悦微表示,如果不是春游让带手机,她都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群体里最流行的原来是快手、抖音……
当网友好奇小邵会不会对这些“流行文化”感兴趣时,王老师回答:不会,他和好朋友坐在树下看书聊天!
玩手机打游戏?不存在的!
见识越多,就越对低级的刺激不敏感。
文学作品中传达的人生体验是最丰富的,当他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诗词的深邃魅力,必然不再被以感官刺激或竞技为主的娱乐形式所吸引。眼界的提升,让人发觉低级的刺激不过是沧海一粟,没有意义。
05
所以,对抗手机的最好方法,并不是限制,而是用更高的眼界、见识去藐视它。
人对见识的增长很多来源于年龄,但是对于年少的孩子们来说,最好的方法,自然还是阅读。
孩子天性是充满好奇的,让他们阅读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读。教育者们循循善诱,唯独忽视了— —读书也需要快速反馈的体验,对孩子尤其如此。
一位资深游戏策划说:“禁止孩子玩手机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选择合适的游戏让他体验,高质量的游戏教会的并不比书本要少。”他提倡不要对抗“快反馈”,相反,我们应该利用它。
于是,经过一年的策划研发,青榄教育在2018年推出了一款阅读工具“读到”。
它不是一款简单的电子阅读器,而是真正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头脑游戏”,此前在市面上还从未有过针对阅读反馈的类似产品。
读到精选了上千本书籍,形成了和书本内容密切契合的答库,孩子阅读完纸质书后,通过答题闯关,在游戏的体验中强化阅读的愉悦感,让孩子能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读书是有收获的”。
每本书都有不同的题库,但每一关只有10道题,答对7题以上即闯关成功。题库经过科学分析,100%原创研发,百度也搜不到,孩子想要完成闯关,只有通过阅读。
读到和游戏一样,设置了闯关排行榜。在上线之前,青榄君邀请小朋友进行测试,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还时不时对比谁闯的关更多,上升的等级最快。
此外,读到还有书单、读书笔记、组队阅读、阅读报告等功能,还会不定期组织阅读比赛,为爱读书的孩子准备了百万好礼。
玩家往往是在新手引导阶段开始沉迷游戏的,读书也一样,越早开始引导,孩子越难离开这场“游戏”。
读的书越多、越透,答题的正确率就越高,升级就越快,奖励也越多。当孩子进入这个良性循环,想不爱阅读都难;当孩子爱上阅读,手机对他来说,不过只是瞧不上眼的玩意罢了。
青榄“读到”
让孩子读书更有效
扫描图片二维码
立即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