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 《家》|我们灵魂的家园在何处?

巴金先生的《家》是他“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代入感特别强的中篇,凝聚了巴金特别多的对于家庭和亲人的感情,每个人的青春是不一样的,正如巴金先生的青春,在封建大家庭中度过的青春,值得我们思考很多,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鸣凤之死

1.高老太爷一句话就决定了一个17岁少女的前途命运,而为了保住自己的灵魂,满怀着对觉慧深沉的爱意和对这个世界的不甘心而逝去。

2.我认为巴金对鸣凤的描写过于支配化,居然说鸣凤想摆脱当前现状,然后去做觉慧的个人奴隶,挺反感的。

3.我查了一下它的设定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的四川,所以鸣凤的行为倒是惊世骇俗了,她想自己选择。

4.有位朋友发表看法:他认为这是极恨与极爱,鸣凤对旧家庭伦理,对旧统治的极度憎恶,用愿当觉慧的奴隶,来反映这种人的精神困境,精神困境。

5.我对朋友的回应:这种反映是对的,不过她是用一种牢笼代替了另一种,归根到底还是牢笼。

二、觉慧对于鸣凤:

1.有真爱,眉眼生香,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鸣凤;

2.一旦拿到明面上,觉慧嫌弃鸣凤。

①鸣凤要被嫁给周老太爷,觉慧要放弃她;

②鸣凤逝世后,觉慧梦到鸣凤,也是梦见鸣凤有了一个有钱的爹,升了阶层,觉慧这才会跟鸣凤私奔。

3.觉慧更像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鸣凤逝世的事,他居然还怪觉民,怪别人,当然是怪过自己了。一气之下要离家出走,終被劝住。

4.总之,觉慧这个人不太靠谱,什么所谓的进步,什么所谓的爱情,他只是头脑一热,后边都会忘记。

人的青年时期无外乎如觉慧般吧

三、觉慧的报社,金陵高寓和两堆纸钱

1.报社是同人报社,讲觉慧在报社里的感受是直接描述出来的,说他爱什么爱什么,事实上巴金先生的写作有时候就有这些毛病,虽然热情足够,但图解也比较明显。真正的写作应当不露痕迹,却全然境界出。

2.喜欢去查封报纸时,温柔的男警官,他对觉慧这些学生们充满了同情和爱护,谦逊有礼。

3.金陵高寓引出了高氏家族的堕落

4.倩儿烧的两堆纸钱,有一堆居然是生祭。她是个有人情味的好姑娘。从侧面来看,婉儿也是有自己的想法之人。

觉慧对于鸣凤,依然有不舍之情。

四、看到视角

突然想到,巴金先生的文字,是一个看到视角。他之所以写觉慧热爱这个热爱那个,想怎样怎样,事实上是从一个人想被看到的那个角度来写的。我们每个人都想被看到,至于巴金先生看到的与我们想被看到的是否重合,这又是未知。

五、高老太爷的生日

1.高老太爷的三天生日宴上,达官贵客们点出了特别多的所谓“污眼睛”的戏,而京剧演员们在极力地迎合他们,并且陪酒,以获得奖赏。

事实上很容易理解,上流社会的确腐坏,他们平日里装够了仁义道德,在生日宴这样的放松场合,释放一下恶趣味又如何。

另一方面,京剧演员们的生存实属不易,戏班子里能火的角儿不多,然而他们每个人都需要求生存。好不容易碰上大户人家的金主爸爸们,做服务业的自然得做到位,才能拿到钱。

2.觉民和觉新的对话,让人明白,觉新和他那个圈子里的一切都在劝他接受压迫,接受蹂躏,事实上他希望有个人不再从仁义道德的立场去指责他,让他能够安心地去对梅表妹好一点,让他能够弥补一点,让他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一回人。

3.至于觉民的感情和婚事。

觉民和琴两情相悦,然而高老太爷再次按照商业家族惯性,让觉民娶周乐天的侄女。觉慧这个地方有点牛逼哦。他居然喜欢过琴,他居然嫉妒他二哥,他居然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觉慧这个人,不仅头脑简单,容易冲动,感情也不稳定,不长情。敢情是每个男生都会默默意淫他叫过的女生吗?不过他鼓励觉民反抗家长权威并逃走确是好的。

觉新的表现可圈可点,他明白如果高老太爷的命令真的施行,这又是一个他和梅悲剧的再版,他居然想去贿赂算命先生合八字的事情。虽然他的反抗局限于此,但仍然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六、觉民逃婚

1.高老太爷为何那么强势地想决定所有事情,包括觉民的事情?话语权。话语权怎么来的?财富地位使然,亘古不衰。无论是谁,都应当努力有自己的话语权。

觉民一开始为何犹豫是否离家出走,权衡利弊,是因为他自己根本没有足够的金钱和话语权之称。

2.不论谁找觉慧谈说出觉民地址的事,觉慧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这是一个优势谈判。手中有筹码的人,最能获利。

3.觉新依旧为难,是因为他的利益和氛围已经在这种环境中盘根错节,甚至被同化,只是他清醒的看着自己去投降。

4.觉慧突然很喜欢觉民和琴相见时那坚定有力的互相爱慕和喜悦,为此他还是想和他二哥抢女人,“我要的就是你”,觉慧心里想道。

5.高老太爷抓不住觉民,居然把淑华的婚事一块定了。有些时候,人就是容易想当然地做事,想让全世界都臣服于自己,这是迂腐的。

七、梅芬之死

1.觉新帮觉民求情反而火上浇油,高老太爷放话,若觉民不投降,则登报断绝关系,找觉慧应承这门亲事。封建家长永远不会认输,只会变本加厉,维护权威。

2.听到梅芬逝世,瑞珏悲痛欲绝,觉新在这时给瑞珏说的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他说。 “珏,你也该顾惜你的身体。你要知道我现在就只有一个你,你如果也有病痛,不是要我的命吗?”他知道他的责任,知道他最爱的不是瑞珏,但仍然会体恤妻子,这是人的善良本性。

3.梅芬死不瞑目,梅芬的死让觉新和钱太太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人一死留给活着人的,全是悲痛。梅芬的弟弟那么天真的一句话,引起人的无限沉痛,姐姐,你在这儿该是有多么寂寞呢?

4.事实上,觉新的压力太大了。他腹背受敌,前有祖父不容许他有异见,后有弟弟们一点都不理解他,嫌弃他的作揖主义。他自己也煎熬,他也在水深火热只中生活。他悲痛的吐了血,谁也不知道。

八、克定东窗事发

1.高老太爷终于在媳妇的告状下知道他最喜欢的儿子在外面娶了姨太太,欠了很多钱。他说他儿子的时候,有特别多的一种无力感,虽然嘴上骂着儿子,说自己有多少钱给他好花,但我总觉得这是一颗做父亲的心在颤抖。我们中国的父母不都是这样的吗,出了事自己把孩子教训一顿,揽在怀里,然后帮他们擦屁股。

2.高老太爷意识到自己的权威垮了,意识到高家在走下坡路,事实上有种英雄迟暮的感觉。高家家大业大是高老太爷年轻时自己一点一点闯出来的,他的成就更像他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心血遭到败坏,他多么难受,这种难受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3.四川人对于叔叔伯伯的称呼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比如克定应该叫五叔,但他们叫他五爸,这样的称呼感觉人与人的关系更近了一步,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九、高老太爷的病

1.高老太爷的病,并不影响人们做自己的事情,先生描述得好:“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斗争,在吵架。”克明全职照顾他,克定克安一个去打牌一个去听戏,高老太爷的死活似乎与他们无关。当然,这也似乎是一种道德绑架,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人可以管的了他们要做什么。

2.陈姨太,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夜里烧香祭天,似乎一切迷信的事情随之而出,觉慧嘲笑他们“见鬼”,但觉慧好像只是一个嘴把式,他根本不去做些什么。

3.勇敢的是觉慧在大家要捉鬼时不许巫师进他的门,最有意思的是他在开门之前涨红了脸,似乎看到了鸣凤头发披散,泪痕狼藉的脸。这里他为什么会看到鸣凤,应该与鸣凤所代表的意义相关吧,让觉慧带着鸣凤的悲惨去反抗,流着血,也挂着泪。

晚安。

十、高老太爷的死

1.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高老太爷特别温和地向觉慧笑,并且让他找觉民回来,不提婚事的事,特别温情。

2.有点煞风景的是,觉慧并不为爷爷将死而难过,反而高兴地不得了,觉得自己和觉民的反抗胜利了。虽然按照人设来说可能正常,并且他也比较一根筋,还是觉得不亲切。

3.觉民回来,觉得自己家大门二门都没有什么变化这个地方很有意思,离开家很久的人总是会觉得自己家会有变化,事实上它就只是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你,亲切不会常变化。

4.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看到了觉民,嘱咐他好好读书什么的,真的像一个身边的慈祥的老人,我姥爷跟他这时的形象像极了,亲切感油然而生。

十一、高老太爷的丧事

1.丧事典仪繁多,觉慧和觉民不被允许上前,他们表现得可是无所谓,他们心里对高老太爷的亲情仅仅就是已经跟爷爷告别过了。

2.他们还在暗自笑话觉新和克明他们这些孝子孝孙拖着长长的孝衣。感觉他们的情感淡漠的很。尽管典仪繁琐,似乎女人们哭是装腔作势,人们来吊唁不过是送礼物,对活着的人有个交代。也尽管对于一个人真正的思念和哀悼应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形式上的。但这种仪式和风俗的传承不应当是被嘲笑的,这个仪式是我们在表达对死去人的尊重,对活着的人的关怀,只有在仪式中,我们才会去想一想,这个人真正地是活过的。

3.煞风景的分家。人性的恶在高老太爷丧礼还没结束时就体现出来了,对财产划分的在乎远大于对高老太爷的哀思,利益让人不自觉的变得面目可憎。同时提醒我们自己,要警惕过多的功利性,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自己才不至于离原来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

十二、瑞珏搬迁

1.高老太爷办丧事,陈姨太说服所有人,让瑞珏搬出城外去生产,以免血光之灾冲了高老太爷。这件事是真的令人气愤,也是无稽之谈。他们的这种粗陋观念让人不齿。

2.连下人都觉得人要紧,陈姨太还笑嘻嘻地对觉新说让他不要进产房了。不仅轻视瑞珏的生命,还要把她的精神支柱隔离了,最冷血无情便是在此。

3.瑞珏和觉新的感情突然变得很深。梅芬死后,觉新的希望就在瑞珏,就在瑞珏的孩子。而且产妇在怀孕后期,心情不稳定。结果两人要从朝夕相处变成异地而居,是多么痛的打击。觉新在这个时候真的很惨,可是他却不能反抗,瑞珏也只好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但其实瑞珏此时心里充满悲哀。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瑞珏的悲剧近在眼前了。

十三、瑞珏之死

1.觉新本身就因为家里的事情到的晚,下人们居然因为陈姨太等人的吩咐不让他进产房。我在想,就算是瑞珏生活在城外,哪怕允许觉新一直进房去看她,瑞珏也不至于是这样的结局。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觉新是瑞珏的精神支柱啊。

2.觉新在外守候听到瑞珏喊叫的声音,心里的痛苦不能言语的。觉新拥有的只剩下瑞珏了。

3.瑞珏之死是真正让人心痛的,因为这是人为搞出来的事故。觉新的生命和灵魂大概和瑞珏一起死了吧。

4.觉新的东西被毁之殆尽,却无力反抗,这无异于温水煮青蛙。每个人都应该去追寻自己个性的东西,泯灭个性,去迎合和遵守是不可取的。

十四、觉慧将出走

1.看到瑞珏的悲剧,觉慧坚决要走。虽然他一如既往地激进冲动,但这回他要走是很可以理解的。听到他要走的消息,陈姨太等人一如既往反对,连读过新书的留学生克明都在嘟囔着不应该让子女去读新式学堂,他读过新书,结果还是被封建思想吞噬了他的新思想。这个家乌烟瘴气,陈腐不化,能把人闷的出不来气,应该被抛弃。

2.觉新的性格是个很大的问题。很像平常生活中我们遇见的那种讨好型人格,他不懂拒绝,却主动投降。有时候也让人生气的。觉民的婚事一提上来,他想到的,又是被长辈们骂,又是麻烦事,嘴上说的是到时候再说,心里想的却是恐怕没有办法可想,让人恨铁不成钢。

3.觉民的智慧越来越体现。不会冲动,周全考虑,还去为琴的读书做规划,这是一个很好的恋爱对象。

4.每个人对待事情的反应都是由生活阅历,做事经验,思想观念综合转化而成,我们不能对所有的人求全责备,只能去尽力的理解,才是人道主义的光明出路。

十五、觉慧出走

1.觉慧临走时,报社同仁为他饯行,觉新,觉民也千叮咛万嘱咐,事实上,觉慧生活中一切他虽然厌恶,但真的要离别时,他对自己喜欢的人是不舍的,是很有感情的。每个人对于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都有一种生存惯性,想离开也不是轻而易举的。

2.觉慧的离开即为《家》的结束,在这部中篇里,巴金先生把他家里的很多人都投入到其中做人物原型,尤其是他的哥哥,即是觉新,当然也有虚构,那些事件不是全部都发生的,他写作很有激情,他把他想在他的家庭里说的,全部在《家》里面说出来了。即使幼稚,对他自己来说,非常难得。

3.另一个事情是关于看到。

巴金把他所憎恨的事情,她所没完没了的激情都写出来,他自己很感动。可在于读者来说,有一些并不能获得我们的好感,这就是真正经历的可贵和不能真正懂得的难过,不过文字就是这样,要含蓄,要蕴藉,要丰富的疼痛,才能动人。

关于《家》,已经圆满。

十六、巴金《家》之几版自序

1.巴金在序里说明了《家》里的人物是他的亲人,尤其是觉新。巴金这种自叙传式的写作似乎饶有趣味,对自己亲人的命运还有一定的爱憎取舍。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系列,虽然主题不同,但写法有相似之处,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题,改天有时间去搜集资料探讨一下。

2.巴金的文学素养可能没有如鲁迅啊周作人啊这些人的高,因为他塑造人物,写作语言都欠缺一些灵魂,但他在不断地坚持写作,不断地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非常好的一点,他的初衷从没变过。

3.他的作品再版,他都会写小序小跋,但这些序言确实在受到外界的影响,最明显的是1977年那版,他还在反思地说到,他对一些人物不该给予过多的同情。但正是这样的感情,才让他的作品显得烨烨生辉。


(PS:如有高见,可在评论区与大家一起讨论哟)

文|京华

图|京华

编辑|京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