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并非玩笑话,高温天气要谨防这种病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最近重庆持续的高温让人无法忍受,导致中暑患者频频出现。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就收治了一名热射病患者,经全力抢救,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检测指标趋于正常值。

警报:男子患热射病险丧命

8月3日21时左右,一名中年男性躺在路边神志恍惚,热心群众报警后被救护车送至重医附三院进行抢救。“患者到院时意识恍惚,烦躁不安,伴阵发性抽搐、高热,测得体温高达42℃,心率达136次/分,心肌损害标志物检验结果显示心肌酶升高,肌红蛋白更是超500ng/ml,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初步诊断为:热射病(重度)、肾功能异常、横纹肌溶解症。”急诊科住院总李勇医生说道,患者的情况十分危急,必须立马进行抢救。

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立即启动热射病抢救流程,遵循“九早一禁”的最新热射病救治理念,利用大量冰袋物理降温、冰盐水输注,减轻脑水肿、抗炎,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时纠正凝血紊乱以及保护脏器功能、碱化尿液等对症治疗。经全力抢救,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体温恢复正常、各项检测指标趋于正常值。

提醒: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究其患病原因,得知患者前一晚因醉酒未归睡在户外,正值高温酷暑,所以他中暑了。

那么,中暑和热射病又有啥区别?何为热射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救部主任闫柏刚表示,在闷热的房间、公共场所易发生热射病,初感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快、面红、甚至昏迷。热射病是中暑的一个严重类型,一旦救治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体温过高会对大脑造成巨大损害,导致脑细胞大量死亡,同时还会造成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功能损害、衰竭,甚至死亡。

闫柏刚主任特别提醒,每年七月、八月正是热射病高发的时节,一定做好防暑工作。尽量避免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间段出门,出门时戴好帽子,备好遮阳伞,多喝一点淡盐水。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意识不清等情况,要马上转移到通风阴凉处,用冷水擦拭皮肤,并及时送医。

中暑无小事,“趁热”收下这份防暑指南

在炎热的天气里,一不小心便会引发中暑,大家千万不要觉得中暑是一件无所谓的小事,一旦应对不当,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闫柏刚主任表示,炎炎夏季骄阳似火,中暑并不罕见,尤其是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以及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最为常见。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中暑的三大类型

1、热射病

在闷热的教室、房间、公共场所易发生,初感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快、面红、甚至昏迷。如果不接受紧急救护,热射病可导致死亡或残疾。

2、日射病

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由于日光直接曝晒所致,症状同热射病,但体温不一定升高,头部温度有时增高到39℃以上。

3、热痉挛

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中暑的症状表现

1、先兆中暑

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7.5℃。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

2、轻度中暑

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通常表现为体温38.5℃以上。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等现象,并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湿冷、血压下降和脉搏细弱而快等。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3、重度中暑

体温常在40℃以上。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以突然昏迷起病。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这种情况必须送往医院救治。

如何预防中暑?

1、高温作业应严格遵守规程。夏季室外作业,应积极采取防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密闭环境中。

2、应保证足量饮水,不能等渴了再喝,大量出汗后应适量饮用盐水。

3、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