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7)、繁盛的城邦
(7)、繁盛的城邦每当我提及古格王国强大文化和国力,几乎都会有人提出异议。众口一词的提出,札达土林那破地方地方我去过,就这种自然环境,你跟我说古格在这生活着十万人,你是不是在逗我?!确实,我也承认,关于古格王国的人口数量,学界确实有着争论,毕竟现在札达县的人口也才刚过五千,而所有去过札达土林的游客,都会对土林的荒凉与贫瘠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古格王朝时期,号称属民十万之众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个谜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所有考古工作者,但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古格王朝悠远而灿烂的文化,渐渐脱离了岁月的尘封,让我们能够一窥其绚烂的景象。在古格各地的遗迹中,出土了小麦、青稞、黍、油菜等农作物文物,壁画中也描绘了古格农耕和放牧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在古格时期,流经土林的象泉河水水量充沛,给各处盆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灌溉用水。据当地人士介绍,在古格都城札不让附近,曾经发现过大量古代水渠、农田的遗迹,仅札达县不足三万平方公里之内,耕地面积历史上就曾达到过一万多亩,札不让村附近至今还有一条长达二十多公里的古代灌渠(过去从雪山引水灌溉农田)但废弃不用早已上百年。香孜遗址也保存着数千亩的古代农田遗迹,现在香孜乡大力提倡复耕复垦,但受人力所限也不过仅仅恢复了一千多亩。同时,各个遗址中均发现了铁锄、铁犁、铁镰、木锨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砧、石臼等粮食加工用具,这些文物反映出了古格时期农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其次,畜牧业显然也是古格王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从考古发掘来看,牦牛、山羊、绵羊等家畜的骨骸大量出现,皮央的一座洞窟内就出土有五十多只山羊、绵羊的角,达巴遗址王宫周边的一处牧栏中,羊粪的堆积层厚达十几公分,这表明古格时期存在大量的牲畜存栏量。这些家畜不但能够生活所需的肉食,动物的皮毛也是古格民众最重要的御寒材料。而且,阿里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本地所产的羊毛羊绒也是一种重要的贸易物资。农牧之余,古格地区的贸易往来也十分发达,随着,求学和延请高僧的往来,通向印度、克什米尔的各条道路均被打通。这使得各地的商贾云集古格地区,古格壁画中便描绘有穿着不同的各地商人,赶着牲畜前来交易的场景。在古格产出的盐货和细毛羊的羊绒,是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抢手货,克什米尔地区著名的毛纺地毯等织物所用的羊绒,便应该是古格所产。而食用盐更是这些地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在古时食言是种贵如黄金的物产,直到现在阿里地区,还有冬季采盐,用羊群驮驾贩运的传统。而印度低海拔地区的谷物、水果和木材,也在古格地区广受欢迎。同时,随着印度高僧不断前来古格传教,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各种工匠也不断来到古格,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格壁画、造像均带有鲜明的印度和克什米尔风格,这种外来的艺术风格被古格充分吸收后,渐渐形成了古格自己的文化特色。
扎布让红殿壁画——运输图这其中,随着佛教在古格的弘传,大量的寺庙创立和扩建,寺院中需要大量的铜塑佛像,这种需求使得古格的金属冶炼、浇筑和雕塑技艺飞速发展。最终,在底雅、鲁巴等地方形成了古格的手工艺中心,现在在这些地方依旧保存着烧造和冶炼的窑址,尤其是以鲁巴为代表的佛像浇筑工艺闻名遐迩。鲁巴在藏语中是“冶金者”或“铸造师”之意,虽然现在鲁巴这座靠近边境的小村子,就像是东噶一样久已被人遗忘,但在古格时期鲁巴之名却是如雷贯耳。据记载,古格时期,以托林寺为主的下属24座寺院,其所用的所有金属佛像和法器均指定由鲁巴塑造,鲁巴的工匠能够将金、银、铜等各种金属完美无瑕的浇筑在一座佛像之上,其价值甚至远远超过纯金佛像。这符合了阿里王室对于精美佛像的需求,甚至远在亚泽的王室也请求鲁巴建造佛像。在史籍中记述,亚泽王札巴德不惜重金,用70藏升黄金塑造了一尊妙音菩萨像,用12000藏升银子制作了1尊弥勒佛像。鲁巴的造像除了,姿态优美、曲线流畅、衣带若飞之外,最为玄妙的便是传说中的“古格银眼”造像,佛像的眼部用银色金属装饰,两种金属之间衔接的天衣无缝,因传世量极少,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造像的极品之一。我们在古格的史料中,能够看到大量,有关于王室成员不惜重金建造佛寺、修筑佛像的记录。这些耗费重金建寺的记录,甚至不只限于阿里地区,例如多种史籍中都记载,公元1310年(藏历第五饶迥铁狗年),亚泽王曾委托专门蔡巴万户长莫朗多吉,派遣大成就者仁多上师及阿祖管家到拉萨,以18藏克为一驮,共104驮黄铜和500两黄金建了拉萨大昭寺释迎牟尼金顶,还为十一面观音佛建了小金顶,这是在拉萨大昭寺建造金顶之始。而他的儿子则用11藏升的黄金铸造度母佛像。看到这些资料,实在不得不感慨阿里王室在兴修寺院上的大手笔,但其实,阿里并不缺乏黄金资源,阿里地区本就是黄金产地,在本地的传说中,不乏各种化沙为金的传说。例如,之前提到的,萨冈人一不小心把益希沃那个叫“色波”的贡物给弄死了,益希沃怒了,发兵讨伐萨冈,萨冈人无奈将东孜旺这个地方赔偿给益希沃。益希沃派人去东孜旺采金,据说每个采金点都可以挖出十藏升的黄金。益希沃就用这批黄金修建了托林寺,这个传说赫然被记载在《娘氏宗教源流》中。甚至在西方探险家的笔下也有类似的记载,例如、16世纪一本名为《西藏珍异记》的书中记载:“古格遍地都是黄金,到处都可以发现金矿,当地人在古格的土地上到处挖土采金,将一块绢铺在地上便可以采到黄金,……上天造就了这种土壤,以至于当在土中挖金时,敲打、煮沸和压挤均徒劳无益,其体积都不会变小,而只能以火熔之。这是令人最为惊奇的现象,那些试验者们认为它非常奇特。此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未曾遇到过,……”——霍尊《古格王朝》。阿里地区盛产黄金白银,虽然肯定不是传说故事这么神奇,但其产量肯定不低,因为在古格时期除了兴修寺庙、铸造佛像,还存在一种用金银汁写经的传统。这种金银汁经书是在藏青色的纸上,分别用金汁和银汁间隔着书写经文,在暗色纸张的衬托下,金银的色泽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富丽堂皇。这种经书在古格多处遗址均有发现,而且出土量很大,所以,在当时应该是一种通常的做法。不但如此,在史籍中还记载着,阿里王室曾向拉萨大小昭寺分别敬献过用金汁和银汁书写的全本《大藏经》各一部,如此奢侈的供奉,也只有阿里本地能够出产足量的金银才能保证。所以,当我们惊讶于古格灿烂文化的时候,不要被现在札达土林的荒凉迷住了眼睛,按照现在已经发现的古格遗址的数量和出土文物的种类来说,在遥远的一千多年前,能够支撑如此绚烂的文化,古格王朝必然需要拥有足够多的民众和经济。那么既然古格王朝既不缺人也不缺钱,为何它的文明却戛然而止,急速的从悬崖跌落,消失在土林的夕阳之中呢?且让我慢慢道来。
古格金汁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