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与涂坊围屋、彭坊村
长汀县,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福建的西部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汀别称“汀州”,简称“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素有“世界客家首府”之称。
长汀始于汉代置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新罗县境。“新罗城”,一云在龙岩。《漳志》云在汀州境。《一统志》云,“开元末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为汀州府治”。所以,古新罗城应该是在汀州镇。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成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5月至1934年10月期间长汀曾先后分设苏维埃汀连、新汀、汀东、兆征县和汀州市。很自然的,长汀留下了大量革命年代的红色遗迹,长汀之游,不可避开的就是红色之旅。
“汀州”这个名字,主要因汀江而起。“汀江”古曰鄞江,在府东南,一名正溪,发源于宁化县,历湘洪峡,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自惠政桥入,一自太平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至上杭,达潮以入于海。宋蒋之奇就有“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之句。按天下水皆东,惟汀独南。南,丁位也,郡名遂取为“汀州”。而长汀县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首先到达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中复村,位于长汀县南山镇东南约四公里处,古称“钟屋村”,因其绝大多数人口为钟姓,自唐代开基以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开基祖观寿公,其子盛生公曾任汀州府巡抚。
“红军长征第一村”,涂通今所题。涂通今,长汀涂坊人,15岁参加革命,参加过长征,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人称“长征路上走出来的医学博士”,也是红军历史上仅仅出现过的三位博士之一,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横屋之间的巷子
围龙屋后部围屋与堂屋交界处的半圆形地带,俗称“化胎”,寓有龙气不会闭塞而化为胎息之意,是全屋的风水宝地。
横屋与正屋之间有天井
从侧面小门进入。围龙屋的正屋一般做祠堂用途,这是大门与天井。
两边偏厅有超坊围屋红色历程展览。
红军桥,原名接龙桥,因该地是该村的龙脉所在而得名,始建于明代,石拱木架构廊桥。桥长12.2米,桥宽7.1米,高4.4米,是古汀州通往永安的必经之路。
红军桥内结构。该桥分前后两部分,前桥宽4.5米,后桥宽2.6米;前桥行人,后桥走畜,分工明确。松毛岭战斗期间,曾在此设立红军征兵处,故改名“红军桥”。
桥中部神龛供奉有镇武祖师雕像,上挂有“波穆澜安”木匾。这个镇武祖师,原来就是以前经常提到的玄天上帝了,跟连城云龙桥叫法一样。
过了桥,有一段老商业街。
走了一段,出现一座“关圣帝君庙”。
内有关帝周仓塑像,对联云“一代精忠悬日月,千秋正气壮山河”。
再往前,可以见到“零公里处”标志。原来这就是松毛岭战斗红军总指挥部旧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红九军出发地--观寿公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寿公祠,始建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座东向西,占地面积550平方米,是中复村钟姓宗祠。也就是之前说过的为纪念其开基祖观寿公而建的祠堂。
这座祠堂在两边墙角也有对联,“舞鹤飞鸿书启右軍精笔法,高山流水调开东海赏琴韵”,特别。
正门是一个类似徽式五凤楼的斗拱门楼,上挂“观寿公祠”牌匾。
斗拱门构造与连城的古建一致,中间的栏板有木雕、彩绘,十分精致。
顺带说一说松毛岭战役的情况。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进入紧要关头,由于王明“左”倾路线控制了中央领导权,坚持打消耗战、防御战,苏区全线告急,红军伤亡惨重。为打开中央苏区的东线大门,直取中央苏区,蒋介石电令李延年、宋希濂等部十几万人,向松毛岭进逼。当时,留守在松毛岭的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只有总共五六千人。9月23日,敌人向松毛岭发起猛攻,飞机大炮轮番轰击,红军据险与敌激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红军长征前最后一战“松毛岭保卫战”。战事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死伤惨重,终因势单力薄,不得不向后撤退,松毛岭一线遂告失守,书写了极其悲壮惨痛的一页。9月28日,红九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战斗,进行转移。9月30日,红军在观寿公祠前进行万人誓师后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10月21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钟屋村,为炫耀这次战绩,遂取中央军光复之意,以谐音将钟屋村更名为“中复村”。
入门就见到禾坪,也就是半月池与正屋之间长方形空地。池塘边有矮围栏,沿着半月池,是半圆形的一列共32间房屋。用围墙把池塘围起来的本就不多见,如之前介绍过的石城县南庐屋;用一整排房子把池塘围起来的,我这是第一次见。
上一张别人家的图片,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可见这是一栋“三堂四横”式围屋。
正屋大门与禾坪。左右门柱对联为“先人楷模传三妙,后学山涧邃六爻”。
后进为寝堂,上悬“五桂流芳”木匾,楹联为“才兼文武各桑梓,中备经纶望后昆”。正中供有“豫章堂”廿六世祖涂才中之灵位及已故先人之灵位。由此可见涂姓是由江西迁移而来,而不是常见的由闽东过来。客家人迁移路线还是很复杂的。
这家祠堂还保留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的“世守书香”牌匾
一片不起眼的残垣
内里另有乾坤--一幅红色砂岩透雕“寿”字漏窗。估计也是特殊年代老百姓为了保护它而以红泥覆盖。
宗祠街,最出彩的就是这只猫了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童坊镇彭坊村。彭坊村位于长汀县东部的童坊镇北约六七公里,曾是原苏维埃政府汀东县红光区政府所在地。
街边还有一个四角亭子“怡悦亭”。
古街口是一座宗祠--彭氏宗祠。彭坊看来就是以彭姓为主。
原来,彭氏宗祠曾经作过工合事务所红军三宝(斗笠、草鞋、蓑衣)的加工厂。1943年10月,国际工合组织代表路易.艾黎在张鼎丞陪同下,亲临彭坊红光区,对红光区军民的革命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在彭坊村先后成立了斗笠厂、草鞋厂和蓑衣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支红运动,为红军的军需物资提供了有力支援。
虽然不长,只有二三百米,但这段古街保留得相当原滋原味。
这栋有砖拱券门的房子,原是村民彭怀堂的故居,建于清代,面积达一千平米,也是曾经的汀东县苏维埃政府红光区裁判所旧址。1932年1月的党内肃反运动中,魏大贞、曾发恭、彭友杰等27人在此被宣布为社党分子并遭到处决,当地革命力量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家店面是“养荣堂药店”,也是旧时红光区地下交通站,作为情报交接和秘密会议之场所。
很快到了老街的尾端,接近小河边。右转有一间祖师殿。
原来这里就是苏维埃汀东县政府红光区旧址。
庙堂上挂有“神其如在”牌匾,供奉的神像中,只认得关帝和周仓。
侧面可见古桥为两跨一墩石拱桥。还别说,这拱圈圆得可以啊
码头茶馆下方架空,有石阶可下码头。
桥面为石块铺就,两边有红石栏杆
桥身中部石墩上方,还有一个突出的八字形小平台,方便行人闪避过往车马,甚妙啊...平台石围栏的四根柱子皆有刻字,可惜有些不太清晰,我就不发表了。中间栏板刻有桥名“多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