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诸子百家张仲景篇
戚建庄编著《成语河南》之诸子百家张仲景篇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中医学名词,亦称辨证施治。辨证即根据祖国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征候,从脏腑、经络学说等整体观点出发,分析病人的体质特点及其疾病的反应,结合发病的时令、地区、环境差异等因素,研究其致病原因与发病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作出确切的诊断。“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标本缓急的治疗原则,选择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恰当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包含了系统的理、法、方、药内容。由于病机的变化不同,相同的疾病可以产生不同的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产生相同的征候,故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在诊断和治疗上充分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保护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德和医术,尊称他为医圣。他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以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是中国临床医学之祖。《伤寒杂病论》共16卷,因战乱频繁,遗失不全了。后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整理编排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又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勘,历代刻印数十次而流传至今。《伤寒论》共10卷,22篇,论述了外感热性病“伤寒”的病理、诊断、治疗和用药,确立了“辨证诊治”规律。《金匮要略》共六卷,25篇,包括治疗学的总论和内科杂病以及外科、妇产儿科、急救等40多科病的治疗方法。书中有许多可贵的医疗经验,如对肺痈、黄疸、痢疾等病的辨证和治疗,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临证诊疗专著,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历代医学家围绕着张仲景与该书内所阐发的理论问题和医疗技术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特别是围绕着防治急性温热病的病因、辨证和治疗思想、选方用药等展开讨论,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学派。例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促成了时方与温病学说得到独立与发展壮大。
张仲景被宋以后的医学家尊称为医圣,明清时人们为推崇纪念他的成就,在其家乡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年年纪念,岁岁引以为效法学习的先师。
例句:
1﹑辨证论治是中医之魂。
2﹑同样的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要辨证论治。
安内攘外
安内攘外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甘草有安内攘外之能,源于甘草甘平的品质。甘草是方剂里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能。它还能调和诸药,所以,它也有中药“和事佬”和“国老”的美誉,在中药中的地位相当高。安内攘外也体现了中医治法理论的精华。在治疗疾病时,一个高明的医生,首先要懂得在祛除外邪之时,一定要调理身体的内环境。只有体内正气内存,祛除邪气才能事半功倍。
安内攘外后来被引用到政治领域,最典型的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不是立即对日宣战,率领全国军民与日寇血战到底。而是选择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即抗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理由是:他名为领袖,实不过是一个松散的军阀联盟的盟主,要想与日军一战,必须先统一中国,集全国之力抵抗。实际操作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就是借剿共之名,来统一全国,利用红军削弱各路军阀,同时利用中央军的追击,把国民党的势力真正向全国扩展。但是,这个计划却背离了民心,在实施中引起了杨虎城、张学良等一些军阀的警觉,最终在西安事变下破产。
例句:
1﹑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
2﹑作为领袖人物,必须有安内攘外的能力。但安内不是消灭异己,而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图为作者戚建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