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新婚后续

第三节、新婚后续

一。闹洞房:

“闹洞房”就是在新郎新娘结婚的当晚,与新郎相好的朋友和一些爱热闹的乡党在晚饭之后去新房嬉闹玩耍,坡刘村人称之为“耍房”。

闹洞房是男人们的专利,绝对没有女性参加。闹洞房的目的并不是图个热闹,其原因应追溯到旧社会。那时的封建礼教对人们束缚极大,结婚时新郎新娘还都不谙男女之事,且互不熟悉甚至互不相识,都懵懂羞涩。闹洞房其实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并加深小夫妻之间的恩爱关系。所以闹洞房又叫“耍媳妇”,有它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新郎的父母甚至还有意请人来闹洞房。至于现代社会闹洞房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那其实也是不合规矩的,与传统无关。

闹洞房是有“三天不论大小”一说,但实际上的参加者都是与新郎岁数相仿或者小一点的看热闹的男孩,年纪稍大一些的人都是不参加的,参加的话会被大家笑话为“老不正经”。当然,也确实有些老不正经的老头会去新房看热闹,但结果常常是他被年轻人拥到炕上,耍媳妇变成了耍老不正经。这种人,平时也得不到年轻人的尊重。

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闹洞房的合理性已经不复存在,纯粹的变成了年轻人的玩闹。

二.回门

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新郎带上准备好的礼物,随同新娘到岳父家去再次拜见老丈人和丈母娘,拜见新娘家族中的长辈,这叫“回门”

回门所带的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在婚礼当天由男送客与男方家说定的将来要走动的亲戚,所带礼物与拜年礼相同,必须有礼馍。另一种就是送给婚后不走动的新娘族中长辈,礼物中就少了礼馍,其他的都相同。回门之后,那些被送有礼馍的人家就成了新郎家的亲戚,以后的四时八节都有往来,其他的族中长辈新郎家就不再去了。但有些新娘心底宽厚,过年的时候还会给这些不走动的长辈送点礼品,但依然是没有礼馍的。

嫂子耍女婿。回门中值得一叙的是嫂子耍女婿。这一天,是新女婿第一次正儿八本到岳父母家吃饭。这饭自然是由女孩的嫂子做的,而且肯定是饺子。这个调皮的嫂子会专门为新女婿包一碗饺子,其中的饺子馅要么是盐特别重,要么是花椒面或辣子面拌的特别重,总之是让新女婿一吃非咧嘴难受的那一种。新女婿是和老丈人第一次坐一桌吃饭,当然必须毕恭毕敬,而且相当拘谨,就算是饺子辣的满头冒汗,麻的舌头都不会转,也不敢吐出来和把饭剩下,真正的有苦说不出。这个时候,女孩的嫂子就会远远的看着偷笑。以后,新女婿的狼狈相会成为很长时间的说笑话题。但也有嫂子在端饭上桌时露出破绽,机灵的女婿发现了,就会很礼貌的把自己的这一碗饺子端给老丈人,叫“大,你先吃!”如果老丈人接了这个碗,嫂子会立刻跑来找个借口端走,比如说“忘了调辣子”咧,“你吃醋重再给你加点醋”咧的。当然端回去后就换成了正常的的饺子。嫂子失败了,这又常常会成为女婿嘲笑嫂子的话题。

三、拜村:

在坡刘村,解放前,有一个重要的婚礼习俗,就是“拜村”。新郎和新娘“回门”结束后,由新郎的门中嫂子带领,手里拿着一片铺垫,挨家挨户的到村中各家拜见长辈,并告诉新娘对方的辈分,比如“这是你三叔呢,给三叔磕头”!新媳妇就叫一声“三叔”然后磕头。拜村的本意让媳妇认识村中长辈,也让大家认识并关照这个“新来的媳妇”。但村大了,长辈众多,拜村显然是个非常劳人的事情,解放后就彻底的淘汰了。

四.躲五:

躲五是新婚的第五天,新媳妇在太阳出来之前离开夫家,到村里熟知的亲戚或者朋友家里去住一天,直到太阳落山之后才能回来,这叫“两头不见爷”。

躲五的习俗出现的非常早。五音同“午”,午是传说中的凶神,躲五的含义就是躲避凶神,和端午节挂艾符、喝雄黄酒,带香包的原因相同。

据说,在坡刘村,解放前还有一个不成文的风俗:新媳妇出去“躲五”一整天,傍晚回来的时候,家里的小叔子和小姑子们在大门口用木板架起一道小拱桥,让新嫂子从桥上过来,然后进门;院子里也由小叔子和小姑子撒满了筷子,让新嫂子捡;家里的晚饭没人做,案上放着一块夹着麻纸的面坨,让新媳妇切面,为大家做饭吃。其实这都是戏耍新嫂子,也在检验新媳妇是否勤劳和贤惠。

五.住十:

新婚后到第十天,由结婚时送新娘子的女送客去男方家接回新娘,住一夜后的第二天再由女送客送回婆家,这就是“住十”。住十送回之后,女孩回娘家就再也没有忌讳,以后来往随便,住多久也都根据需要决定。

一般来说,住十以后,结婚的各项议程才算最后完成。

六:倒插门

村里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有女无儿的人家会给一个女儿招赘女婿,以后夫妻俩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必须和女家同姓,给女方家顶门立户,继承女方家的财产。以后的孩子就跟女婿姓,继承夫妻俩的共同财产。这就是“倒插门”,男子被称为“上门女婿”。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儿子,哪怕是只有一个儿子而有多个女孩,都是不能招赘女婿的。

招赘女婿的结婚仪式与正常结婚仪式相同,只是男方直接到女方家结婚,没有了娶亲、回门等环节。结婚的一切费用一般都有女方掏,男方是不管这些事情的。

过去,一般来说,愿意入赘做上门女婿的男子是家庭贫困,娶不起媳妇,也没有人愿意嫁给的穷人,凡有三分奈何的人都不会当上门女婿的。所以上门女婿在家里没有地位,也为人们所看不起。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了。

(0)

相关推荐

  • 非虚构小说 追 梦

    上篇       做梦    第三章 第一节.娶媳妇 正月十六,是黑旦结婚的大喜日子,他爸早早就把面磨好了,圈里一头大肥猪杀了一百多斤肉,加上头蹄下水,过个洋活事没麻达.按照厨师开的菜单,买回各种各样 ...

  • 婚后三天为什么要回门,关于回门的一些讲究,你知道多少?

    回门记忆 古代结婚都要选择黄道吉日,保证婚姻的顺利,如今现在社会仍然会保留这一传统,在好日子自然结婚的人就多.最近结婚的人骤然上升,回门也成了问题.每当村里的媳妇嫁出去,在三天后就会回来,并且带着各种 ...

  • 【草庐书屋·王凌琴散文】婚礼古谣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婚礼古谣 原创/王凌琴 几十年前,乡间最令人兴奋的事,除了过节耍社火唱大戏,就要数娶媳妇了. 冬闲时节,忙了一年的农人们终于闲了下来,娶媳妇的时候到了."三六九,不 ...

  • 【总第434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闹洞房》

    [郭进拴原创]闹洞房 在我们老家鳌头有一种习俗,男女结婚时,同辈份的人可以大闹洞房.在这一天任意与新郎新娘开玩笑,搞恶作剧.把红颜料和锅底灰涂抹在新娘的脸上,把一个打扮的美丽可人的新娘子弄的又脏又丑. ...

  • 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 结婚

    第二节   结婚 所谓结婚,就是按照一定的仪式,男方将女孩娶回家中,经过双方重要亲戚朋友,族中长辈,后来还有村中干部或单位领导参加的婚礼仪式之后,男女双方始为正式夫妻.在坡刘村人的心目中,这个结婚仪式 ...

  • 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订婚

    婚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国以前,儿子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儿到了十六岁左右,家长们就为儿女的婚事开始忙碌了. 那时候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事全部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直到结婚时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三) 其他杂粮

    第三节    其他杂粮 一.玉米. 在坡刘村,过去除了小麦,玉米就是最主要的粮食了. 玉米的食用方法主要是熬玉米珍.传统的玉米珍的做法是将玉米粒放在碾子上碾,碾碎后用簸箕簸.筛子筛除去玉米皮即可.根据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二) 蒸馍与烙馍

    第二节   蒸馍与烙馍 1.合面.发面与揉面. 馍按粮食品种的不同分为细粮馍.杂粮馍和菜馍,细粮馍在坡刘村是特指的小麦粉做的馍,其他玉米粉.豆粉.大麦粉等等做的馍都一律称之为杂粮馍,也称粗粮馍,粮食参 ...

  • 坡刘村史 民俗 饮食(一) 面食

    饮食            第一节   面食 一.    磨面. 坡刘村属于黄土高坡的渭北塬区,自古以来主要种植较为耐旱的小麦,由于小麦是人们的主食,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发明了很多小麦的美食方法,其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二) 解放后的衣着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衣着 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衣着基本与民国时期无异,只是男人不再穿长袍马挂,中山装渐次流行.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 ...

  • 坡刘村史 民俗 穿衣(一) 民国时期的衣着

    第七章    穿衣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衣着 清代,因满清王朝的强力推行,当时的男子剃去头部前半部分头发,后半部分编一大辫子留于脑后,现在看起来非常可笑,但久而成习,直到49年解放前后,依然有老人留着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六) 守孝

    第六节   守孝 一.安灵: 宴席结束后就是安灵时间了.由礼仪先生指导,在乐人的伴奏下,孝子们把预留下来的纸扎灵堂(龛)搬到一个房间里,放上逝者遗像,摆上贡品,点上香烛,向遗像行大礼祭拜,名为(安灵) ...

  • 坡刘村史 民俗 丧葬(五) 安葬

    第五节.安葬 一.棺罩: 与成服同时,主人家的大门之外,租赁来的"棺罩"也搭设起来了.棺罩是把逝者连同棺材运往坟地的载具.棺罩里边和四周灯火辉煌."棺罩"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