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细节,出卖了你的修养

细节见人品。

我们对一个人的好印象,并不是看他光鲜亮丽的时刻,而是在寻常日子里,那些自然而然的意识举动。

往往一些小细节,就出卖了一个人的修养。

注重言行举止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善待自己。

二十多年前,我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镇学校当老师,那里的同事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为人师表”。

学校在半山腰,生活条件很艰苦,老师们,但老师们衣着朴素,干净整洁。和我同住一套房的两位女老师,她们一回到宿舍,就会换上拖鞋,也会把庄重的外套脱下来挂好。可一旦要出门,必定要对着房门前的镜子,梳好头发,整好衣装,换上鞋子,一副端庄大方的模样。

因为有大量的寄宿生,大部分老师都住校,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停水的时候,一起去山脚下的河里挑水;停电的时候,点上蜡烛继续自习;老师们为了改善生活,就在后山开垦出一块块菜地,种上应季的蔬菜。当然,也可以用来做生物课堂上的教学用具。

从每天早晨的跑操,到每晚就寝后的查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倾注了严与爱。校园里,老师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是教会孩子们待人接物的亲人。

查理德菲尔:“所谓从礼待人,即用你喜欢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

或许是因为老师的职业素养,或许是读书人都崇尚的气质,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教师同事们无一不诠释了“为人师表”的含义。每每回忆起他们,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

02

对待弱者的态度,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

有修养的人,不管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都会在交往时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不是冷漠刻板程式化的尊重,而是

比如,对待公司里的保洁阿姨,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总是颐指气使,说话的口吻总有一种居高临下,有时明明是自己需要帮忙,仍旧是一种呼来喝去的态度。有的人,则会尽力保持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尽力不给保洁添麻烦,在迎面碰上的时候,会热情地打招呼。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打扮得体,举止优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之感。但他们在对待弱者时,一种鄙夷的口吻,或者一个鄙夷的眼神,一个厌弃的小动作,就暴露出他们的修养,与外表有着天壤之别。

有人说,并不是所有的弱者都值得同情,有些人是因为自己不争气,才导致沦为弱者。但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并不需要靠着在弱者面前逞强来垫高自己。

这种有意识地区别对待,是一种赤裸裸的恶意,会刺痛人心。

正如戴尔·卡耐基说:“在你过去的生活中,你伤害过谁,也早已忘记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却永远不会忘记你。他决不会记住你的优点,而是记住你对他的伤害。”

03

成功之后的态度,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

一个人是否有修养,与学历、财富、名望、地位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小时候学过的那篇课文《穷人》,当邻居在寒冷的夜里死去,她所留下的两个孩子,被同样贫穷的邻居收养了,虽然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下去。

现实生活中,总有飞黄腾达之后,就变了一个人,给人一种“暴发户”的印象。物质上大手大脚,精神上,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他们开始变得讲排场,端起个架子,刻意与人保持距离。而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者是与自己共患难的人,已经不再有着从前的“兄弟情”、“姐妹情”,而是界限分明。

有的人,不管自己走到了哪一步,始终虚怀若谷,谦逊有礼。对待他人,该有的礼数一样都不会少,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陈道明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

罗斯金说:“文明就是要造成有修养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地修行,当自己成为了一个看透世俗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包容一切,看淡一切。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