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难解的神智体(一)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一、神智体诗的涵义及其起源发展
神智体,原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这种谜像诗体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此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启人神智,故称神智体。它主要的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画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它是汉字“以形见义”的表意功能的异化与延伸。
据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神智体)《晚眺诗》以示之。。……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
神智体诗,是苏东坡首作。宋朝时,辽国有个使臣在苏东坡面前自夸精通诗词,并且出言不逊,态度狂妄,目中无人。东坡见辽使夸夸其谈,便说道:“欲赋诗,必观诗,倘不能观诗,谈何赋诗?不能观诗,不能赋诗,何以谈诗?故赋诗易,观诗难。”辽使摇头不信,笑道:“观诗有何难哉!”
苏东坡展纸提笔,写神智体《长亭诗》,笑问道:“不知此诗作何读法?望贵使不吝赐教!”
辽使一看,这文字奇形怪状,煞是怪异,百思不得其解,果被难住。不见了先前那种狂妄的架式,顿时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再也不敢目中无人了。嗫嚅了半天,只得尴尬地认输。
后来这种诗,名叫“长亭体”,也有人称作“神智体”,它是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它的读法是这样的: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小山峰。
苏轼这首难北使《长亭诗》,在宋代桑世昌的《回文类聚》里称作《晚眺诗》,
是正式的神智体诗体,也是最早的七绝神智体。
古代收集神智体诗最多的是《东坡诗话》,共收了8首。古代神智体诗的作品甚少,总数不足30首,网络时代才火山爆发。
童叶庚的《回文诗》中夹杂了12首神智体,是古代神智体写作最多的人。童叶庚的神智诗第一个把神智诗与回文结合起来,而且数量最多。
第一首五言四句神智体诗是《八洞天·明家训》:闲门月影斜
第一首五绝神智体诗:四川万县市西山太白岩明代石刻:小竹栽横岩
第一首七言八句神智体诗是姜祚正的《神州行》:
读为:
红水黄河到长江,大连开封隔草莊。
横店上海隔日會,曲阜淄博路口长。
三亚合肥大土地,四川宽甸小山岗。
台湾高雄都到了,青岛兰州少一方。
第一首部分神智体是南航的《六言·神智体·新年感旧》。
第一首六言四句神智体诗是孙希平的《太白醉酒》:
太白心中狂颠,倒靴醉卧花间;
半夜仰天大笑,长吟风月无边!
第一首辘轳回文神智体是孙希平《五星神智体回文诗》
第一首七律神智体诗是刚刚的《伤橘》。
第一首反义词诗刚刚的《泥石流》(神智反义词诗)。
1999年一叶苦舟作的《秋思》可能是网络时代最早的神智体诗。他写了两首神智体诗。第二首更有轰动效应,《春宵》:
夜长横枕意心歪,斜月三更门半開。
短命到今无口信,肝肠(长)望断没人來。
尤其是无名氏把它编成故事《尤孟娘情意绵绵的“神智体”》:
天长夜短門半開,小姐等到月西斜(歪)。
山高路断(远)无口信,愁断肝肠人不來。
网络初期。当时因为神智体少,大家对它感兴趣,惹出模仿与改写的有十多首。成为版本最多的七言四句神智体诗。
最原始的神智体,图中只有本字,本字的形态变化,就是诗中的关系词的意思(包括谐音)。这些关系字(词)是不进图的。到了清代神智体有向不规范方向演化的倾向,这种演化有时强调了想象。由于想象的不确定性与扩散性,异化的结果可以出现多种构造的图像,也容易出现根据图像读出与原诗大异的诗来,另外造出一些新合体字,使人难于理解。
网络神智体的真正兴旺是奇诗派推波助澜形成的。他们人数不多,但作品数量却占神智体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并把神智体推广到词曲赋等领域里。奇诗派对神智体的贡献:神智体数量占总数的 61%。
网络时代神智体出现许多新形式。最突出的是颜色神智体。颜色神智体最早出现在晚清况周颐《眉庐丛话》的《春景》一联中。嘉庆时出版的《藏头诗》和清末民初童叶庚的神智诗正式用颜色。网络上似乎是姜祚正首先用这种方法。奇诗派一发现这种新体,马上组织创作,大量的作品使它一下兴旺起来,此后网络上写颜色神智体的越来越多。颜色神智体诗词写得最多的刚刚共117首,姜祚正8首,闲堂诗稿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