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视界】今日开幕!大盂鼎、大克鼎全形拓缘聚沪上

“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 ”

正所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称得上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品,而在这其中,潘氏家族捐赠的大克鼎、大盂鼎是目前所见有长篇铭文的青铜鼎中最大的两件,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女士代表家族将此二鼎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大盂鼎应征北上,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此盂克双鼎,镇守南北,见证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盂鼎和大克鼎的联合展出,以祝贺两尊大鼎曾经的主人、捐赠人潘达于女士的百岁寿辰。此次展览,是大盂鼎、大克鼎时隔十七年的再度相聚。展览期间,大盂鼎和大克鼎将不设玻璃防护罩,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欣赏其细节部分。

我们常用“一言九鼎”形容一个人说话有分量,倘若知道“九鼎”的内涵,便知这“一言”的分量有多重了。在西周的礼法制度下,“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九鼎是最高的规格,没有比九鼎更高的礼遇了,堪称是国家权力和古代中华文明的象征,而更何况是合称“海内三宝”的重器,其肩负的重量,可想而知。

上海博物馆的“鼎盛千秋”刚刚落下帷幕,而如果您觉得意犹未尽的话,那绝对不能错过8月8日开幕的《纸本里的盂克双鼎》特展,“盂”你在一起,相约这一“克”,本次展览的近百件展品,全部为秦汉胡同毫艺术的收藏品,尤其是大盂鼎、大克鼎两大国宝重器的拓本,都堪称是民间所见的最优者!

秦汉胡同创始人王双强先生(右)

正如秦汉胡同王双强先生在展览序言所述——纵揽古今,兼顾中外,“上帝”和“《圣经》”并没有让其他三个古代文明持续至今,完成欧洲从分散的城邦制走向大一统,而中国的方块字和诗文做到了。从秦始皇大一统到辛亥革命2000多年,中华文明一直引领着全世界。因此,这些黑白照的“底片”,非寻常轻薄的塑料胶片,而是铸刻着方块汉字的青铜鼎彝钟盘,她们代表着人类古老年代最高超的冶炼技术、耿耿于天地间浑朴苍茫的审美意志和笃厚从容、开阔坦荡的治国胸襟,足以激发起今天14亿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两宋之际,随着金石学的诞生,对青铜器的关注不仅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收藏爱好,青铜器本身更成了学者探寻、考证历史真相的实物佐证。为了更好地收藏、研究、展示、传播青铜文化,不知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探寻、摸索,直到清末,才出现了一种全新技艺——青铜器全形拓,使之成为西洋照相术传入中国之前的金石“影像照片”。这让原本简单、粗略的青铜器线描图或局部拓片图有了质的变化,并且逐步衍化为一门新颖的艺术形式。

而这些中华文明的物证,部分陈列在全世界的各大博物馆,部分被制成砚池、插屏或摆件,陈列于案头,与文人朝夕相处。另外,这些承载文字或图样的文明物证,还可以纸本拓考若干,置挂于书房,与我们出入相呼,如影相惜。

金石学虽然始于宋代,但从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钟鼎彝器来看,宋代流传至今 的“传世器”数量极少,绝大多数是清代乾嘉以后陆续出土发现,在清末全形拓诞生并风行的同时,随着众多旷世重器的发掘,还诞生了一批顶尖的金石学家,至今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大盂鼎和大克鼎便都和晚清著名金石收藏家、工部尚书潘祖荫(1830-1890)结下了不解之缘,《纸本里的盂克双鼎》便围绕着这一条主线所展开,展览分为文献资料、潘氏朋友圈的金石艺术、盂克双鼎全形艺术等三个篇章,向我们讲述了国宝重器的传奇故事。


盂克双鼎全形艺术

“吉金”拓片的传播远不及“乐石”拓片,“乐石”类碑帖拓片传世有宋拓本、 明拓本,“吉金”却没有如此高古的拓本传世,直到清代金石学兴起后,在乾嘉时期 才逐渐流行传拓“吉金”铭文拓片,到道光年间,又发明创造了“全形拓”(又称全 角拓),潘祖荫(1830-1890)是清代“吉金”鉴藏的关键人物之一,其中的标志性重器,无疑便是大盂鼎和大克鼎,成就了其清代金石学领军人物的美名。

“海内三宝”——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拓本,其中大克鼎传本最为稀少,大盂鼎次之,而台北故宫的毛公鼎最多,因此,能够在一场特展中呈现盂克双鼎的优秀拓本,实属不易,由此也可见秦汉胡同的“黑老虎”收藏在民间的水准和地位。

一般认为,大盂鼎于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任村。岐山、扶风是周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出土了许多青铜器,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大克鼎出土后,便为潘祖荫所得。而大盂鼎的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它最初为岐山豪绅宋金鉴所有,之后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夺去,他又将大盂鼎出售给北京琉璃厂的古董商,恰好宋金鉴来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发现自己的心爱之物出现在市场上,他花了三千两白银赎回。同治年间,宋家家道中落,大盂鼎转手给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幕僚袁保恒,不久他就把大盂鼎转送给了左宗棠。咸丰九年(1859年),左宗棠遭官场流言中伤,幸得潘祖荫搭救,左宗棠为感谢潘祖荫,将大盂鼎赠送给了他。至此,大盂鼎和大克鼎都归潘祖荫拥有,潘祖荫对此颇为得意,表示“天下三宝得其二”,此后这两大国宝一直都存于潘家。

潘祖荫(1830-1890)

直到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日本人早已知道潘家收藏着大盂鼎和大克鼎,日军屡次破门而入搜查,均未找到。这时操持潘家的是一位叫潘达于的女子,她原姓丁,嫁给潘祖荫之孙后改夫家姓,潘达于在家中挖了一个大坑,将大盂鼎、大克鼎和其他一些文物埋入其中,两鼎就这样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1951年,得知上海博物馆正在筹办中,已定居上海的潘达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大盂鼎、大克鼎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文化部接受了潘达于的捐赠,面对国家两千万元(旧币)的奖励,潘达于全数捐赠,用以支持抗美援朝,由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大盂鼎

两鼎中铸造时间更早的是大盂鼎,铸造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康王在位时。周康王与父亲周成王共同开创了“成康之治”,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大盂鼎是目前所见西周最大的青铜器之一,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使这件青铜器具有非凡价值的是鼎腹内壁铸刻的291字长篇铭文,记载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1003年)册命贵族盂的史实。铭文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周康王向盂总结周文王、周武王立国的经验以及商朝灭亡的教训,特别提到商朝大小官员无不沉湎于饮酒,致使政事败坏,人民失望,告诫盂应敬畏天命,效法祖先南公,忠心辅佐王室,认真处理政事。第二部分是周康王册命、赏赐盂的具体内容,盂感谢周康王的赏赐,并铸鼎以祭祀祖先南公。这篇铭文不仅是研究西周封建制度的重要资料,而且字迹端庄典雅,历来为书法家推崇。

大盂鼎、大克鼎一经出土,就备受世人瞩目,在清末时期,二者的铭文拓本就已经价值不菲。

而潘祖荫拓赠吴大澂的大盂鼎全形拓,为至今所见传世大盂鼎全形拓本当中最善者,早些年出自于内陆一线大拍,当时就是一件明星拍品。

潘祖荫旧藏-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的拓本存有不同版本,道光到同治年间的早期拓片称为“初出土拓本”或“关中拓本”。等到鼎流传到潘祖荫手中时,就有了所谓的“京师拓本”。朋友们可以特别留意上图中红圈中圈出的第十七行“二”字,这是因为刚出土时,此处还未经过清理,为初出土拓本,极为难得。

而之后“二”字已剜成“三”字,现在看到的大盂鼎铭文倒数第三行为“臣十又三白”,可见上图中大盂鼎在上博展览时的实物图片。

全型拓本略晚于铭文,时“二”字已剜成“三”字。

内有吴大澄“潘氏攀古楼藏器”的篆文题名,进士王同愈 1700多字的长篇跋语,极为难得。


吴湖帆题《大盂鼎未剔本》并朱梅邨绘大盂鼎全形

本次所呈现的另一个吴湖帆题《大盂鼎未剔本》并朱梅邨绘大盂鼎全形,也堪称是市场所见最优秀的大盂鼎拓本,而且极为特别,堪称独一无二。从上图可见,本品也是“二”字的初出土拓本,钤有潘祖荫“攀古楼”藏印,应是鼎初归潘氏时所拓,字口尚未清理,尽管“三”字为锈所掩,然字划精神完足,则较之后的已剔本为佳。

本拓本带有吴湖帆长跋三则,为许逊公嘱吴湖帆题跋并求全形。许逊公(1893~?),江苏吴县人,任上海大陆银行副经理,浙江银行监事等职。,吴湖帆在《日记》中称“余与逊公屈指已三十二年之老友,在上海友朋中总角之交以逊公为第一”。

吴氏乃属外甥朱梅邨(1911~1993)就影片缩摹,纤毫毕肖,精彩焕发,堪称吉金中之奇创。


大克鼎

大克鼎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周孝王在位时,他在位时最大的功绩是对西戎作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戎对周的攻势。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其纹饰较大盂鼎更加丰富且更具动感,口沿下仍装饰一圈变形兽面纹,每组变形兽面纹之间装饰扉棱,腹部装饰一圈宽大的波曲纹,三足上部装饰浮雕式兽面纹,兽面鼻梁装饰扉棱。大克鼎腹内壁铸刻一篇290字的铭文,由这篇铭文可知作此器者是一个叫克的贵族,他的身份是周孝王的一位“膳夫”,即管理周王饮食的官员,但克的职责不止于此。大克鼎铭文可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克对祖先师华父的称颂,师华父辅佐王室有功,施惠政于民,周王感念其功劳,命克负责上传下达王的命令。第二部分详细记载了周王册命克的仪式以及赏赐的内容,克感谢周王的赏赐,铸鼎以祭祀祖先师华父,希望此器“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前文中说到,在'海内三宝”三大重器中,大克鼎的拓本存世最少,这是因为大盂鼎入潘家时间较早,而大克鼎入藏未及一年潘祖荫旋即过世,因此,如本次展出的这件,上方留下了潘祖荫的鉴藏印,但却未及留有题跋,已经极为珍贵了。

大克鼎铭文拓本同样分为“未剔本”、“剔后本”,其中,“未剔本”铭文虽漫漶不清,约三分之一文字不可辨识, 然传本极稀,文物价值极高,如馆藏极为丰富的上海图书馆,“未剔本”也仅存一件。此次展出的正是大克鼎全形拓及“未剔本”铭文。

据光绪辛卯(1891)陈寅生跋潘祖荫所得克鼎云:“潘文勤公博求钟鼎古器,收藏甚富。戊子岁获得周克鼎一器,由关中运以至京,形质丰伟,殊为大观,惟其铭字土蚀模糊,几不可辨,复细加剔抉,居然完好可读…文勤公生平所藏之器以此为最,曾镌印章曰宝藏第一。”故此鼎从出土到归潘氏剔抉不过几年,未剔之本尤为罕见。不妨可以将本次展览的拓片和上海博物馆展览的实物进行一番比对。


朱关田跋匋斋旧藏小克鼎全形拓

在大克鼎拓本旁同时展出的,是一件朱关田跋匋斋旧藏小克鼎全形拓,大克鼎和小克鼎出自于同一窖藏,窖藏中有过百件青铜器,其中小克鼎有七件、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而今这些器物分散于世界各地。

上海博物馆藏小克鼎

以目前掌握的资料,七件小克鼎散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南京大学、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和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对照《殷周金文集成》,根据铭拓状态与细节,朱关田跋匋斋旧藏小克鼎全形拓与上海博物馆藏器最为接近,依此,允推上海博物馆所藏应为七件小克鼎中最大者。

本拓本的右上方和右下角,分别有两处钤盖——朱文“匋斋”与白文“端方所藏”。这里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往事,端方收藏到小克鼎之后,大克鼎已是潘祖荫攀古楼藏器。端方一度为晚清第一重臣,官居直隶总督,曾多次向潘祖荫索要大克鼎。潘祖荫口头允诺,却屡屡借口拖延,眼看到了无法再拖的境地,端方竟在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时意外遇刺身亡。这件端方所藏拓本,也是迄今面世的小克鼎全形拓唯一一本,可见其珍贵!


潘氏朋友圈的金石艺术

苏州望族潘氏门第显赫,家族之中,状元、探花、翰林、举人不胜枚举,苏州人称“贵潘”。潘祖荫后半生在京,身居朝中高位。提携了许多对国家有用的干才,如前文中提到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潘氏金石朋友圈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涉及吴大澂、吴湖帆、吴云、陈介祺、端方、黄士陵、郑文焯、龚心钊、王懿荣、张之洞等诸多同时期名家,可谓群星云集。

潘祖荫的吴大澂(1835~1902)同样醉心金石,吴大澂的一生甚至能串联起晚清政坛和金石研究的核心圈。吴大澂为同治六年(1867年)进士,翌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吴大澂的仕途称得上是平步青云。吴大澂是李鸿章的门生幕僚,受其栽培赏识;他和一代帝师翁同龢是同乡好友;张之洞和袁世凯又是吴大澂的儿女亲家,吴昌硕、黄牧甫、陆恢又是他的幕僚 ;顾麟士、金兰心都是与其共结怡园画社的挚友。

清 愙斋集古图 (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吴大澂博古玉器拓片四条屏

本次展出的一件明星藏品,吴大澂考释自藏古玉、泉范、瓦当、兵器、佛造像十七种,拓制极精,每种旁附吴氏亲笔考证并钤印,于其形制、铭文、断代、来源考述颇详。原装四条屏,保存完好。其中“驵琮”、“古玉珑”二种原器著录于吴大澂《古玉图考》。“长乐未央千秋万世昌”九字瓦,为瓦当中之异品。“甘泉宫瓦”中有“千金”二字,亦为它瓦所罕见,由此也可见吴大澂的收藏考证之精。

吴大澂 篆书八言联

吴大澂 致陈介祺信札一通

吴湖帆古器物四条屏

虢叔钟

齐王女壶

史颂敦

师酉敦

吴湖帆题跋《周朱牼钟全形拓片》


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部分是本次展览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资料补充,以一个个实物为证,从侧面来了解当时人的交往,展出了如潘祖荫书札、吴湖帆词稿、印存,吴大澂《古玉图考》、郑文焯信稿、对联、绘画,叶昌炽书札等珍贵资料。

吴大澂  汉吉语瓦当书柜

有意思的是,本部分展出的一些藏品,可以互为佐证,如这件吴大澂汉吉语瓦当书柜,书柜上铭刻的正是吴大澂先生所珍藏的一部分吉语瓦当的纹饰,书柜中展示了一本吴大澂旧藏的瓦当拓片,其中便有一件“百二长生”,吴大澂便以百二长生馆作为其斋名之一,而也就有了著名书家杨沂孙(1812~1881)为吴大澂所题写的斋名,这些珍贵的实物,正是当时核心金石朋友圈交往唱和的珍贵实证。

吴湖帆致周炼霞《行香子》

叶昌炽致刘世珩手札

吴湖帆致陈子清词稿《丹凤吟  用梦窗韵并依四升 哀鹦鹉》

吴湖帆致陈子清词稿《摸鱼儿 和袁伯夔》

潘祖荫致潘祖谦信札

潘祖荫致潘祖谦信札


展览和研讨会现场

首先,传拓艺术创造了人与物的第三种遇见方式,即见与不见之间。

我们与身外的世界,要么遇见,近距离观摩触碰,感知其声色温度;要么尚未谋面,只是双耳听闻或者领略其影像资料。传拓不一样,其纹样、铭文脱胎于原始器物,留存着原物的肌理、温度和别具魅力的精气神。这是传拓,尤其全形拓艺术独一无二的魅力,高清数字出版和全息影像永远无法取而代之。

其次,金石传拓有着古今中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具备的社交属性。

一件金石传拓作品,黑白漫漶,峥峥乎天地日月,更像是一则发表在人间拥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朋友圈消息”或“微博”,天然可供时贤和后进不断进行考释题跋,有的传拓作品本身就是一次文化雅集、一场高端文人社交的文明果实。

人类最初发明了火,开始围炉、群居,讲述并留下故事,这些都是人天然为社交动物使然,也缘此,创造了人类世界浩如烟海的文明。

试想想,近些年从PC端到移动端,再到万物智能互联的物联网,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本质上全是人类对社交的需求升级。可见,关于社交,古也今也,远乎近乎,带给人的共鸣和感动是一致的,是鲜活的、年轻的。

反观传拓艺术就有意思了,作为许多人认知当中不食人间烟火、大可束之高阁的艺术创作,在藏家、学者等文化精英的礼遇下,竟然可以在人间行走不息,不断续写新的篇章,甚至有着比人更持久的心气与脚力。

个人以为,时下的年轻人,应把尽快消除对金石传拓与金石文化的陌生、误读和偏见,当作首要的必修课。

——摘自 王双强先生《文化自信之金石传拓摭谈》

《纸本里的盂克双鼎》

  • 主办单位:

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

 华亭文社

 秦汉胡同

  • 合办单位:

七宝古镇管委会办公室

 上海市培训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

 长江商学院上海校友会文创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临汾商会

线上看展,随心畅览

(0)

相关推荐

  • 名器拓片

    昔日的中国人虽然看重权力和财富,但他们内心深处,更加看重文字的力量.秦权汉简毛公鼎,甲骨石经散氏盘,这些文字的物证,在文人眼中被视作天地肝胆.上面镂刻着承载华夏文明的方块汉字,文人将之化身纸宣,传拓临 ...

  • 金相椎痕—百年金石学发展及青铜器传拓精品展

    "殷墟青铜器全形拓新拓",展出殷墟出土青铜器全形拓23件,时代分属殷墟文化二.三.四期. "他类金石器物老拓",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碑刻.杂件.古籍40余件,多 ...

  • 纸上双鼎

    ▲<纸本里的盂克双鼎>展览 {翰墨之韵,碑拓之美} 黑老虎,二元极简艺术 碑帖,俗谓"黑老虎",其色多为黑白,亦有朱白,所呈现之鲜明色彩对比,若自然之阴阳.虚实.开合, ...

  • 经典丨《中国书法报》陈介祺全形拓专题

    陈介祺全形拓专题 全形拓是中国古代传拓技艺中独树一帜的一种传拓方法.这一技艺的出现,源于清乾嘉时期兴起的金石考据之热,在以陈介祺为标志性人物的大力践行和倡导下,成为一种融研究.鉴赏与艺术于一体的文人雅 ...

  • 衡志:说说全形拓

    各位印友们好, 上一期,金石君隆重推荐了衡志老师的 不少印友对这种传拓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希望进一步了解全形拓的基本常识, 所以本期,金石君就特别请衡志老师 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全形拓, 说说全形拓 ...

  • 【大象视界】英国小拍有大漏!多家私人秘藏集中曝光亮相

    过去一年,海外拍卖捡漏的机会要比往年多了不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绝大部分内地买家都无法到现场参与,在没有看到实物的情况之下,还是会出现更大的价格偶然性,比如上个月被刷屏的一件拍出4572万港元香港苏富 ...

  • 2017中国昌邑绿博会今日开幕,盛况先睹为快

    2017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园林花木信息交流会于今日上午举行盛大开幕仪式,场内观者云集.场外人头攒动,没去现场的朋友随着"北京琳海植保"的镜头感受下本届绿 ...

  • 【大象视界】嘉德再现荣斋吉金,顶尖铜炉解读出的文化密码

    "鐘鼎茗香 荣斋吉金-明清铜炉展" 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14岁起开始收藏,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近二十年来专精明清铜炉,被一些业内人士美誉为"中国铜炉收藏第一人 ...

  • 《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线稿及试拓》精彩首发

    一条关于"建国后最大规模最高等级的青铜器全形拓制作过程"的帖子曾在金石圈里引起轰动,一夜阅读破3万,相关图录<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精粹>售罄-- 如此冷门的专业,能够引发如 ...

  • 唐存才|全形拓 :古代写真黑科技,立体展现金石之美

    马衡在北大历史系讲授中国金石学课程所著<中国金石学概论>中定义"金石与金石学"为: 金石者,往古人类之遗文,或一切有意识之作品,赖金石或其他物质以直接流传于今日者,皆是 ...

  • 解密古法全形拓制作精要,让非遗不再成谜!《殷墟青铜器全形拓线稿及试拓》限量首发!

    司母辛鼎‍,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安阳殷墟大司空M539鸮卣 鸮尊,妇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现在的普通人,唯一能和这些青铜器接触的机会,就是去博物馆,隔着玻璃看一眼实物. 但是在清晚期和民 ...

  • 御赐散氏盘全形拓

      此是清末宣统年间周希丁手拓晚清四大青铜器国宝散氏盘,此器在四大国宝中为唯一一件曾经清宫旧藏者,散氏盘又名"夨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的重器,清乾隆年间在陕西凤翔出土,嘉庆年间被进 ...

  • 《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巡回展览今日开幕丨AMNUA现场

    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巡回展览开幕式于2019年4月2日下午三时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展厅开幕.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