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春龙节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这个“图腾”的中心意义又是什么呢?和埃及的神鹰、罗马的母狼这些单一指向的“图腾”不同,中国“龙”更侧重于“变化”。孔子就曾经赞美渊博无涯、高深莫测的老子,称其为“犹龙”。
民间也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赞誉。而这些“变化”中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无疑是生与死间的逆转。寒冬龙潜在渊,春来飞龙在天。“龙”的载体可以是蒸腾的云雾,可以是隐现的阳光,也可以是人们心中由晦涩走向爽朗的情绪。
与之相似的是史上最古老文明苏美尔人对蛇的崇拜。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偷吃了仙草的蛇从此获得了“重生”的神力,成了整部史诗最大的赢家。当然,这是人们对“冬眠”现象的误解,也是“英雄”在命运前折戟沉沙的借口。
那么,中国人在生活中是怎样把“龙”的复活“具象化”、“仪式化”的呢?北方农村中还流行着精妙而生动的“唤五龙”活动,很能说明问题。“五龙”即“五行之龙”,分为“金木水火土”五部分。中国人爱将世界的组成物质分为“五行”,那么唤醒“五行之龙”的同时便是唤醒了整个世界。
“五行”中东方属木,又是阳光初莅之处。所以应先呼唤“木龙”。由家中长辈用竹竿敲打屋梁,一定要做到声震内外,发聋振聩才行。然后呼唤西方的“金龙”。
女人将黄豆放进大铁锅,加入香料爆炒。虽然不及爆米花开锅般惊天动地,倒也有几分铁匠铺开打的声势。炒好的豆可以下酒当菜,也可以白嘴儿闲吃。更有巧手的家长将它们串成长串儿,给小丫头、小小子戴在脖上,来个“金龙附体,百事大吉”。
“火龙”与“水龙”在今天不是“水火不容”,而是“水火相济”、联袂到家的。具体说来,就是要家中的年轻人手提红灯笼,到河边提水灌缸。作为中央方位的象征,“土”具有调和万物,滋养生灵的作用。
“唤土龙”的仪式也是最复杂的。首先你家得有口清凉冰牙的水井,然后还要有眼已不常见的柴火灶。先将灶中的草木灰捡出杂物,要不黏不沾,没有水分。从井台边撒条灰线,直通柴灶的风门儿。这条线要弯曲夭乔,姿态如龙。
有些讲究的老人还要用五色豆儿给“土龙”画上鳞甲、祥云,以壮观瞻。听说边撒还要边念叨,念叨的内容多是请神龙多多关照,保佑一家有吃有喝,无灾无祸。
放眼今天,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每天只能看到窗外四角的天空,比鲁迅笔下坐井观天的“迅哥儿”还惨。柴灶何物?水井哪方?那荫庇一家、据说有“梁神”栖止的屋梁也早已不翼而飞,让位给“大白脸”般的水泥屋顶。“唤五龙”的仪式也随着生活的变迁成了明日黄花,只剩下“剃龙头”这么一项民俗活动在牵动着百姓们的热情了。
有形的龙不见了,但无形的龙仍在腾飞。毕竟,春天来了!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