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饲法,时代的悲悯者——佛学彗星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临事方知一死难”,“生非容易死非甘”。面对生命的终结,放弃,是不容易的。即使这个世界充满了仇与恨,还有许多不了的缘,在牵缠。老父、爱妻、亲友,未竟的事业,让生命的眷恋,没办法别过脸。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许多人面对生死,心不甘,情不愿,或佯狂装疯,或毁容残身,往往以百倍于生死的艰难来逃避。
正处于夏花之绚烂的谭嗣同,不逃,也不藏,把“难”字,挥写成容易,须臾之间,对生死作了了断,可谓霹雳手段。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谭嗣同在向着死神走去的日子里,在从容支配着的世界里,沉思的是什么?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终极,一笑了之,把肝胆的浩然之气留下,欲以之一涤乾坤的阴晦。
这是侠士思风骨,怀着壮烈的情怀!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不能仅仅坐而谈,翘首窗外,更要起而行,冲破铁的栅栏。
这是忠臣思报知遇之恩,把最珍贵的东西捧给君王,“临危一死报君王”之谓也。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这是儒者的气概和使命感,在反躬自问,催促着生命的激越,在齐喑的时代擂响号角,振聋发聩!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最后,侠士与仁者的大义烈烈,成为时代的洪钟大吕。
除了愚夫愚妇因名因利的轻生之外,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一定在心灵中获取了比生死更有意义的东西,超越了生死,才能作出如此毅然的抉择。
古仁人中,不乏有面对刀锯,甘之如饴的恬然;不乏有面对鼎镬,欣然赴之的快然。男儿何惜等闲身,肯使功名落草莱?
但得苍生济,何惜项上头?
一为君王,二为国家,三为不祸及父母亲戚,四为自己的回天无力负起责任。给轰轰烈烈,再添磅礴;把腾腾的热血,用于书写青史,谭嗣同大号的笔,很痛快。
谭嗣同的死,有如许之多的理由,所以难以拒绝,有如许之多的划得来的计算,所以慷慨。
这样的理解,未免通俗了些,世俗了些。这仅仅是从结果而作的简单推断,仅仅是把谭嗣同当成一个悲歌的义士,一个以身祭社稷的变法者来看待,而忽视了谭嗣同的心路历程。
三十岁,是谭嗣同人生的分水岭。
三十岁前,谭嗣同在线装书的行间距与山水的迢迢中跋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入则埋头于中国典籍,接触了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出则游历大江南北,观风土察人情,结交天下名士,开阔胸襟视野。
既访王夫之奥府,汲民主之精华,取唯物之精髓,也搬西方科学、史地、政治之础石,建疗救灵魂之诊所,以所学之术号脉帝国之病症,渐渐成为操刀刮瘤坚定的变法者。
三十岁后,在苦海里觅舟的谭嗣同,因缘释子,广参佛学,成为佛学的实证者、践行者。
一八九六年春,他在京城结识了吴雁舟、夏曾佑、吴季清等一代佛学名宿,自此倾心佛学。发宏愿、修功德、精进持佛,在法相、华严二宗很有心得。
一八九六年夏,他在南京结识著名的佛学家杨仁山居士,讲论经义,深通菩提,圆融三教,把佛教理念与新学镕铸起来。热肠百转的他,更以“入地狱度后生”自勉。
如果说,三十岁前的壮飞,与人间的仁者、智者看齐,身背民族的悲苦,欲书剑恩仇,那么,三十岁后的华相众生、通眉比丘,与佛法靠拢,心怀大悲,心胸更为空旷,已没有什么能把他笼罩了。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教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真能冲决,也自无网罗。”
学佛后的谭嗣同,决意冲决网罗的束缚。心学力行,出入儒、佛、法之间,奥义深得,成《仁学》一书。
一部书的完成,相当于一次虔诚的发愿。发愿之后,就是严格的行愿。
外辱内乱,黎民苍生流离失所。面对中华大地惨遭蹂躏,面对“变革之法”流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留火种,庶几可以星火燎原,这样想的人,自然很多。而谭嗣同不从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已泯灭了生死差别的他,深知死的愿力更大。
慧可能为佛法而断臂,释僧崖愿为佛法焚身而留心,摩诃萨青舍身饲一饥饿的母虎,为的是救一整窝的乳虎。“变革之法”,不是虎,是慈悲的替身,是那时一个民族的希望,岂能袖手?
渡众生,救苍生,造浮屠,“变革之法”,在谭嗣同的心中,亦是“佛法”!同样需要为之蹈死而不顾。
惟有以死救法,救奄奄一息的“法”,才能惊醒华夏生灵,拯救华夏生灵。
行菩萨道,弘大乘精神,谭嗣同决然承担起一个时代悲悯者的角色。
用三十三年的肉身和灵魂的血去布施,去证道。佛法,不离世间;《仁学》,也有对应的实践。
不沦为“平时袖手谈心性”的汇集,《仁学》是生命的花,在因缘际会来临之季,奉献给众生的果。难怪梁启超如此评说谭嗣同:信仰佛教最坚,研究佛学最精,实行佛法最力。
三十年持修,三年精进,从儒者的舍身成仁,杀身取义,到佛家的舍己渡众生,直至最后的慷慨赴死,由渐到顿,一刹那成永恒。
至此,王夫之的思想、西方的自然科学、儒家的精神、法家的锐意移世、佛学的悲天悯人,全都有了交代。可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功德圆满。
在婆娑世界取得虚静,谭嗣同完成了一次惊天动地的涅槃。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
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谭嗣同《似曾诗》)。
无量劫死生轮回,难解脱。而以一死消亿万众生的亿万业,可谓勇猛无我。
人间不见谭嗣同,我入地狱现光明。谭嗣同,一个时代的悲悯者,为了社稷苍生的福田,带着最深情离开。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